第0319章 豪強樣私兵(第2/2頁)
章節報錯
趙彥那說稅賦歷來都是朝廷戶部核定後收歸朝廷所有,地方州縣所需由戶部審定中樞院議定轉運即可,分流稅賦在地方後管理麻煩不說還會滋生貪腐。
瑪德,遇上抬槓的了。
趙玉林沒想到還是他的家門吶,趙彥那就會和他頂牛。
他耐心細緻的講了分稅的好處之後再說強化管理的事情,認為即使不分稅地方上依然還是會出現貪墨。以後新宋國要專門成立獨立的稽核機構定期審查地方上的賬目,從制度建設上杜絕貪腐。
而且,新宋立國後各項開支都在不斷增加,新宋需要的是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發展經濟,培育稅源,不讓各地州縣活起來如何做到?
諸公一個個的發言了,有支援也有反對的,反對的認為趙玉林因為分稅後的監管又要成立稽核機構是在格外花費銀子,增加不必要的開支。
還是老曹幫著說話了,他認為漢中、關中已經做過的分稅很不錯,多收起來的稅賦不但填補了分給地方的那部分,還會促進地方擴大稅源。
建立起稽核機構能監管地方上的各項花銷,減少不必要的損失,為何不可以做?
趙玉林見兩方的意見僵持起來,便說規矩都是人定的,有利於社會進步的事情咱們就應該拿來用。他提議先試試看,以三年為限,咱們一年幹。第二年看,第三個年頭自然就能確定分稅制到底好還是不好。
真要不好,咱們再改回來嘛。
此時,丁公才表態支援了,他認為敘州、嘉定和漢中這些地方分稅後增收的效果明顯,但是過去戶部簡單的一刀切還是有它的優勢,就以三年為限試試看。
趙玉林接著講它的第二項,就是向貴州路,廣南西路和荊湖南路的駐軍下撥道路修造的專項經費。
他說要打通零渠才能發揮湘水和灕水快捷的水路運輸的好處,眼下靠貴州修路去廣南西路的防城打通海貿,還得向這兩地轉運銀子,將瀘州到廣南西路防城的陸路修好了,建立起標準化的驛站。
修通水路和陸路不但可以拉動沿線的商貿,還能將民間閒置的勞力集中起來完成這兩條戰略通道,路好走了,沿線的百姓會創造越來越多的財富,咱們的稅賦會很快增長起來。
而且,往後一旦嶺南有事,咱們的大軍和物資都能很快捷地抵達大海邊上,實現對邊疆的有效掌控。
趙玉林的話剛說完,趙彥那便再次張口反對。
他認為眼下成都的各項開支巨大,已經不能維持再多的開銷。各地要修橋修路的還是按照老規矩自籌的好,沒得銀子就暫緩嘛。
何況荊湖南路還沒有納入咱們新宋國的財務和吏治統御,簡單說就是賠錢的買賣。
這次,丁公謹慎的跟著趙彥那問趙玉林了,他也覺得眼下各項開支很大,僅僅是錦官城的搬遷就是一項天文數字的開銷,咱們還在向吐蕃用兵吶。
諸公見兩大巨頭持不同意見更不好評論,都端起茶碗吃茶,左顧右盼起來。
趙玉林說錦官城的修造不是一年就完得了,需要逐年投入;向吐蕃的用兵已經是常年常態,都在計劃之中,諸公無需顧慮。
他提議將這次各地捐助的銀子分做三份轉運去貴州、荊湖南路和廣南西路應急。待轉運副使馬靈回來認真核算之後再議向這三地劃撥修路的銀錢。
這樣排程,諸公無話可說了,丁公隨即交代向這三地各轉運五十萬貫的銀子。
趙玉林提議戶部主導,成立一個名為“心連心慈善堂”的組織,吸納民間愛心人士的善款用於國家一時沒有資金投入的善事支出。
慈善堂由民間愛心人士管理,朝廷派員監督,確保善款用到刀刃上,監督每一文錢的使用。
這個提議得到了範鐘的支援,他說這段時間戶部收到了不少捐贈款項,朝廷應當對捐贈物資和款項進行監督管理。
趙玉林認為可以在成都建立幾家敬老院,將孤寡老人集中到敬老院供養起來,慈善堂的善款和物資正好用上。
諸公立即贊同他的意見,趙彥那卻酸溜溜的說了句善款剛才都叫指揮使大人劃轉去修路了,哪裡還有善款供養老人呢?
老曹不爽了,冷冷地說還在繼續募集嘛,戶部抓緊籌備起慈善堂來,這邊敬老院的擇地建設同步進行,所有事物都在《成都旬報》上跟蹤報道,叫百姓都曉得,肯定還有開明紳士捐出善款的。
丁公見又扯遠了,叫都不說啦,就這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