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作者當校長時,鮑揚老師推薦給我的,我又認真地做了不少本土化的修改,儘可能讓更多的父母能看得懂、學得會,做的到。

做一個好父母其實很簡單,很多時候,你不是做不到,而是沒想到。這裡50條建議也並不難,但他們來自美國一家雜誌的顧問團,絕對值得你聽取。

1、小小挫折可提高抵抗力

你是不是一度想讓孩子生活在天堂裡?沒有失望、挫折、壓力、眼淚,時刻都圍繞在愛的光環中……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就做得有點離譜了。因為你所做的恰恰是把恐懼、痛苦、失落這些“負能量的藥”親手包上了厚厚的“糖衣”,送進了孩子的口中。當“陣痛”來臨的時候,你能一直為孩子準備好“止疼片”嗎?不,他們需要自己止痛,自己療傷。請相信他們吧,其實他們結實著呢!

2、先傾聽一會,再出主意

孩子會經歷很多“危急時刻”,並非我們想象得那麼無憂無慮。不僅要幫助孩子走過這段時刻,而且幫助他消化和理解害怕、生氣、失望、尷尬、傷心這些情緒,對於父母來說很關鍵。先是應該多傾聽孩子說話,確定是他的真實感受,然後再去充當軍師,這樣孩子會學會在困境中和他人溝通,更有自主性。

3、讓孩子們許個願

不用時刻都以孩子為中心,但要每週抽出一兩個小時來滿足孩子的幾個小小的願望。別分心、別怕麻煩,哪怕做一個已經讓你膩歪的小遊戲。一定要記住這是你的孩子,他們需要你每週哪怕只有一小會兒的陪伴。

4、表揚一下愛人,喚醒共同的家庭意識

哪怕你的愛人今天無所事事,讓你一個人瞎忙,當著孩子的面,最好與孩子共同表揚一下他(就當給個糖衣炮彈,灌點“米湯”),然後再安排他給孩子做點什麼。至少可以讓他意識他在這個家的地位,意識到他是一個父親。做得好就更要再接再厲了。

(本條的他也適用於她)。

5、讓“我愛你”成為每一天生活的前奏和尾聲

我們總認為愛是應該有行動來表達的,但是,為了讓孩子們知道怎樣去表達,我們還是要常常虛實結合一下。

這個必須要當著孩子的面來做。和諧的家庭,彼此之間應該如何表達。

6、未雨綢繆安全措施

預先考慮好孩子下一步會是什麼樣子,以便為他置辦好相應的保護措施。如果孩子十歲了,快能“直立”行走了,就應該告訴孩子,你該自己處理問題了。

比如很小的一件事,在安排他(她)去做的時候,交代一下千萬別讓東西燙著、碰著、電著。

7、逃離現場

如果孩子正在因為什麼人或什麼事鬧個沒完,父母應該果斷地從後面,把他(她)抱走或者拉走。後面太多的“接觸”,有時只會讓局勢升級。

8、挑選孩子禮物的策略

別以為多多益善,恨不得把整個地球都塞給孩子,那樣只會過猶不及。給孩子挑選玩具和器材,不是甩給他(她)開心就完了。最好父母要把材料、功能、效能和用途都瞭解一些,自己先會玩,這樣才能給予孩子適當的指導,同時把你所掌握的知識傳授給他。

還有,你以為你的孩子已經發育了,就不需要玩具了。有時候當孩子上高中,同樣需要玩具禮物。

9、別急於懲罰

每個孩子心裡都有一個杯子,渴望被愛、關注、諒解和尊重都盛滿。比如不小心把家裡的東西弄壞了,某件事做的很不妥,老師批評帶來的挫折感……都會讓這個杯子一下子變得空蕩蕩的。父母要及時幫助盛滿。

如果孩子淘得有點過了,先聽聽他的解釋,用點時間觀察、考慮一下哪種反應或許有實際效果。有時交流比批評懲罰有效得多,而且它能讓你和孩子更接近。

10、給孩子輔導時不搞副業

你在給孩子輔導作業時,一定要專注。不要去接電話(除非有無線電話在旁邊),也別去忙別的事情,比如孩子學習你在旁邊玩手機、看書……孩子這時會把你的陪伴成當一種監督,把你的忽視作為一種躲避。

11、浪漫絮語

將約會和獨處進行到底,在孩子面前也不迴避父母的親密,不要吝惜對你的另一半說“我愛你”(孩子面前甜蜜的竊竊私語,只會讓他感到父母的美好與親密,這就是愛的教育)。

同時對孩子更是如此,讓他(她)覺得自己也是這個家庭的一分子。

12、和孩子的睡眠同步

如果你保持原來的睡覺時間,你可能就根本沒有時間睡覺,因為上了中學以後的孩子可能在任何時間需要你,可不能強迫孩子去熬夜。

睡眠不好很容易導致父母的情緒不好,覺得自己的付出太多,特別是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時,照顧好你自己的同時,記住千萬別把情緒宣洩到孩子身上。

13、視而不見

記住最多一週一次。對孩子的搗亂可以視而不見,不用馬上收拾殘局,也無須呵斥。放鬆一下,告訴自己不需要總是當什麼至尊媽媽,無敵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