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紈絝少偉男。嬌生慣養,溺愛護短,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發育的心理健康,非常容易產生出孩子的自私、狹獈、斤斤計較,缺乏集體精神。

四、“工作型”的父母

此類家長整天藉口工作忙,在外應酬,對孩子的一切不管不問。推給爺爺、奶奶、配偶或保姆。偶爾問一下,也是大把大把地給錢,或者是帶著孩子出席一些不宜的社交活動和酒宴,來寵幸孩子。特別是一些長期在外工作的“空巢”家庭和單親家庭的孩子,得不到應有的家庭關愛,在家庭教育上當“甩手掌櫃”,很容易使孩子的管教失控,甚至完全不瞭解孩子。他們與孩子的牽掛不再是親情,而更多的是利益。

這種缺失的背後,更多的是缺少親情,在他們成長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缺失了父母的幫助。進入成長期,他們最容易受到誘惑,最容易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

在工讀學校,幾乎每個問題少年都有一個非常親密的小團伙,而仔細看,大多數團伙中的問題少年,都來自單親、留守少年、隔代管理的家庭。

年輕的父母們,工作再忙,別忘記了孩子,生育了他們,就要對他們負責。而對他們負責,也是對你自己負責。做父母的成功不叫成功,孩子的成功才是父母成功!

五、“自由型”的父母

此類家長基本上對孩子的成長,放任自流。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父母自己打麻將讓孩子陪著,自己喝酒讓孩子陪著,自己做生意讓孩子陪著,甚至自己有個小情人也不避諱孩子。

孩子想上網說一聲即可,孩子不回來過夜也不管不問,孩子在外面交什麼樣的朋友,帶回家一律款待。早晨給一把錢自己買吃的去,晚上回來作業本上簽字讓孩子代簽。

當我們和這類家庭的父母討論,為什麼這樣寬鬆,他會呵呵一笑告訴你,寬鬆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再說,我也不懂,我也輔導不了他,不放開手孩子永遠不會走路嘛。

聽起來父母也是一肚子的道理,真的如此嗎?

這種父母對孩子成長的另類不作為,是很多問題少年輟學的重要原因。

六、“滿足型”的父母

現代生活條件好了,很多年輕的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想盡辦法為孩子創造優異的成長條件。這種情況也容易出現孩子成長中的問題。

“滿足型”的父母,之所以願意把孩子的教育支出,列為除了房子以外最重要的家庭支出,一是出於攀比和虛榮,想用好的教育環境與條件,代替自己的家庭教育付出;一是錯誤的觀念作祟,認為只有好的教育環境和條件,才能培養出優秀人才。

有的父母自己節衣縮食,卻讓孩子揮霍無度;對孩子成長基本上是有求必應,最大限度地滿足孩子,穿名牌,用品牌,吃名食,孩子的零花錢、壓歲錢太多,生長的環境太優裕。自己寧願讓孩子頤指氣使,也不願對孩子指責。對孩子的過分滿足讓孩子的胃口越來越大,十分任性,缺乏教養,錢不夠就去偷,稍不遂願就絕食要挾,結果換來父母更大的讓步和妥協。

七、“和稀泥”型的父母

把孩子當做朋友是一種正確的教育方式,但是有的父母則並不完全是這樣。

他們過分講平等,講民主,不講原則,不認真幫教,從不打罵,包括對孩子成長中的缺點也是一團和氣,以“講道理”為藉口,睜一隻眼睛閉一隻眼睛“和稀泥”。造成孩子在原則和是非觀念上不強,缺乏正義感,在成長中不求上進,得過且過。

……

不一一贅述,寫的有點多。

家長朋友,我們真的應該思考一下,我到底是哪種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