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談:你是什麼型別的父母(第1/2頁)
章節報錯
一位來自湖北的家長告訴作者,其實我們挺疼愛兒子的,有時候他做得很不像話,我們都忍氣吞聲,給他留面子,畢竟要中考了,不能破壞孩子的情緒,他發點火使點小性子,我們做父母的都忍了,比如有一次他竟然帶著四五個同學回到家裡當著我們的面打麻將,而且還是那種帶點“刺激”的,我們真不知道該不該說他。誰知道,他竟然迷上了賭博。
這太誇張了吧?!
還有一位父母告訴作者,我真的要崩潰了。從小學二三年級開始。他做作業的速度就特別慢,每天晚上不熬到11點都不算完。學校也是,搞這麼多的家庭作業,大人不陪著孩子不行,還要輔導他,孩子上幾年級,家長就上幾年級。但最後還是讓孩子厭學,成績一落千丈。屢屢逃學,學習學不好,上網打遊戲卻好的不得了,家長也沒有辦法整天盯著他,天天晚上放學,一個一個網咖找他,留了一級,還是跟不上,我該怎麼辦?
還有一位家長,則完全是另一種生活狀態,她挺想得開,反正這孩子交給了學校,學習由學校管理,平時愛咋地咋地,只要孩子健康就行。
父母的心態還有很多,但這三種很有代表性。
二十一世紀,教育的範疇正在逐步擴大,除了學校、社會以外,家庭教育作用越來越凸顯。在接觸問題少年家長的過程中,作者發現由於家長自身素質的參差不齊,絕大多數的家長,都會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不會營造關愛平等和諧的家庭氣氛,缺乏與孩子的溝通,缺少對孩子的耐心與關愛。這是比較普遍的一種現象。
在有些家長身上,甚至存在著不少偏差和問題。以至於導致了孩子成長中的畸形發展。
這種偏差和問題直接體現在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上,而且呈現出多元化的傾向。失之偏頗的教育型別,往往帶來非常負面的結果,甚至影響到孩子成長過程中理性、道德、行為、心理的全面偏差。
根據我們所接觸到的問題少年,包括犯罪少年,常常可以見到的幾種父母型別。
一、“嚴厲型”的父母
嚴厲,並非對孩子過於嚴格要求,而是在教育中帶著苛刻。
有許多家長對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本無可厚非,人之常情,但是有時卻過高估計了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和能力發展,總認為自己的孩子要比別人家的孩子強。想盡一切辦法揠苗助長,為孩子勾畫出無比美妙的前景,把自己的所有想法強加於孩子。這樣的父母對孩子要求甚高,如學校的作業、測驗、考試達不到他們的要求,就一頓指責,並不時讓孩子做一些難題,試圖增加學習時間來提高學習成績;有的則大量給孩子請家教,或對子女進行特長投入,整天讓孩子報這個特長班、參加那個興趣班。弄得孩子精疲力竭。
過高的期望值勢必會給孩子帶來太重的心理負擔。小的時候尚可,一進入成長期,立刻引發孩子的逆反和叛逆。他們做作業出現拖時間,甚至把作業本丟棄逃避做作業,逃學,離家出走,結伴到網路上尋求虛擬空間。
二、“打罵型”的父母
此類家長多數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
平時不善於管教孩子,因此對孩子習慣於比較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不分青紅皂白。一味打罵。學習不好打,犯了錯誤打,在外貪玩打,老師反映打,擇友不慎打,不聽招呼打,與人吵架打,夫妻彆扭打……打打打,整天擺出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架勢,彷彿與孩子天生有仇,不打不解氣。有時候打的孩子遍體鱗傷,打的孩子不敢回家說真話,這樣很容易傷害他們幼小的心靈。
為了不捱打或少捱打,孩子學會了撒謊、欺騙和推諉、推責,學會了做表面文章。
同時,打多了,也造成極其強烈的仇視心態,不再在乎父母的恐嚇和威脅、利誘、承諾,繼而發展到打不怕、不怕打,越打越覺得英雄。其行為也或多或少地影響他們人格的發展。這樣的家庭也是問題少年產生的一個誘因。
他們會用父母教育自己的行動方式,去對待身邊的同學。用簡單粗暴的性格特徵,在以後的成長路上,去對待那些可能對自己帶來不安全感的人和事,對老師、對朋友都缺少一種信任感。偏執、記仇。
所以“棍棒”教育是最失敗的教育。
三、“嬌寵型”的父母
此類家長包庇孩子,忽視孩子的缺點,縱容孩子的不良行為。
比如,當孩子與其他同學、小朋友發生矛盾時,不是在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而是一味去責怪別人。甚至為了一點小事,父母偏信孩子的話,去找老師和學校評理,就是人們常說的“護短”。
而有的家長,對孩子百般呵護,又以另一種方式出現。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為孩子謀利益,創造成長條件,比如經常為給孩子調個好座位、找個老師給點照顧。
還有的家長,捨不得讓孩子吃苦,“只要學習好,什麼也別管”,讓孩子養尊處優,好吃懶做,孩子要什麼給什麼,溺愛嬌慣,致使孩子心理不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