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管他什麼獲獎者,先攪黃就對了(第2/3頁)
章節報錯
另外,我覺得膜沉積法的材料製備研究雖然偏材化,但是研究過程中,卻可以分析出很多底層的材物特性原理,說不定能推動理論進步、修正理論預期。”
當時材料物理的研究,大部分是“先根據當前的理論研究總結出預期特性,然後去研發材料”,
但也有極為罕見的情況,是“偶然研發出一種完全不符合預期特性的新材料,然後把之前物理學的理論認知稍稍推翻一個小角落”。
顧轍要搞的石墨烯,當年就是起到這麼一個作用的。這玩意兒值錢,並不只是因為它商業上有多大前景——雖然商業上的前景也確實很大。但最關鍵的,是根據之前的基礎物理理論,不認為這個世界上可以存在單層原子厚度的純二維平面材料。
這種東西的存在本身,甚至跟當時前沿的一些量子場論和量子力學研究結論,是相悖的。最後石墨烯用自己的真實存在打臉了原有理論,理論物理學家們稍稍修整微調了理論後,才算是補上。
(注:石墨烯的存在究竟違反了之前那些理論物理論斷,具體我就不展開了。懶得再去研究那麼多英文論文,就算費大勁兒寫出來,也沒讀者會感興趣的。這本書大家也看得出來在加速劇情推進,把之前挖的坑都填好了,快速過一遍,不水字了。)
當然,顧轍肯定不會在讀研階段,就直接研究石墨烯,那樣的話成果有可能被布希維爾教授分潤走。
所以,顧轍要做的,是其他的電離膜沉積法的材料研究,跟他在明遠國際做的plga/pva複合材料相關。
好在學術界留下幾個腳印,證明他“讀研的時候研究的就是電離膜沉積法材料”,以後用銅離子膜和甲烷蒸汽沉積出吸附在銅膜表面的石墨烯時,才顯得他不是“偶然走了狗s運”。
布希維爾教授沉吟許久,總覺得顧轍肯定有別的想法,但他也懶得多計較了,因為顧轍很快給他看到了足夠的利益。
顧轍當著他的面,很有誠意地拿出了幾篇論文草稿,顯然是顧轍出國之前就已經準備好了的,只是壓著沒投稿。
這些論文,都是天元科技下屬的實驗室做出來的。有些嚴格按照學術規範的話,應該顧轍掛通訊(如果他想掛的話),一作二作這些應該是李怡然,後面再掛個碩士。
不過顧轍自己就精通相關的科研法務,肯定不會留下瑕疵,該說清楚的都說清楚了,該給到位的好處也絕不含糊。谷躪
加上顧轍僱傭李怡然的時候,就看準了她是個不太在乎世俗人情世故的,就想生活優渥地埋頭搞學術研究。顧轍再答應給實驗室多采購一些裝置、讓李怡然以後可以按自己的喜好來自己鼓搗,對方就更是毫不反抗了。
反正這些題目本來就是顧轍選的,李怡然對題目本身也沒多深感情。
布希維爾教授也是懂行之人,他很快就意識到顧轍是多麼的有備而來。顧轍也趁熱打鐵說道:
“您同意我的選題,這幾篇就算是您帶我期間出的成果了。我原先發過好多cm/jmc級別的,加起來七八篇有了。
無非這次要轉到材物領域,可能需要重新跟編審人員混臉熟。但我相信,當我的投稿人單位,從‘東海大學’變成‘斯坦福大學’後,編審人員的工作效率和重視程度,也會相應提升的。
要是這個月就投出去,爭取九月份新學年開學之前,這批早期鋪墊論文就能發表了。拿這些來綜述盤點行業現狀、確定開題方向,應該沒問題吧。”
布希維爾教授思索了很久,最後也沒有反對。
然而,顧轍卻沒打算這麼快放過教授,對他來說,把教授拉下水的工作,才剛剛開始呢。
回去之後,顧轍花了幾天時間整理論文、做投遞之前的準備工作,也讓教授稍微緩緩氣,心理上接受一下這個新的碩士研究生的辦事風格。
與此同時,顧轍原先從國內調的那幾個研究人員,主要是李怡然、金燦等博士實驗狗,也都陸續坐飛機來到了米國,來到了加州矽谷。
顧轍在矽谷這邊的新公司天元科技(米國)的實驗室場地,也漸漸開始整頓、增補採購儀器裝置,一切推進得有條不紊。
這週五,5月15日時,顧轍再次找到了布希維爾教授,請他最後斧正了一下文章,然後恰到好處地拿出一張卡。
布希維爾教授嚇了一跳,收學生一輛凱迪拉克已經讓他頗有心理負擔了(雖然車的產權還是屬於顧轍剛開的科技公司的,只是借給教授開,為了便於教授指導科技公司的日常工作)
怎麼還能直接拿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