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普通新生來說,報到日要忙活的手續還挺多的。

不過顧轍是個例外,所以第一天他就見到了將來要帶他的布希維爾教授,還混了個臉熟。

當天報到的新生也很少,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是秋季學期入學的,顧轍這種情況比較罕見。

布希維爾教授是個40歲左右的中年人,考慮到他的職級, 這已經算年輕了。

新派教授規矩就沒那麼多,布希維爾教授還是那種跟矽谷科技公司略有瓜葛的型別,就更容易被世俗利益說服了。

一起喝了個下午茶之後,教授就讓顧轍過完五一假期後、回來好好聊聊開題的事兒,爭取夏季學期一學期把這事搞了。

一般的碩士研究生學習,如果是三年制的,拿出第一年來上一點前沿課、把科研開題做好,基本上就算中規中矩了。

在斯坦福,每個學年都是三學期制的,這個節奏就會被拆分為第一學期也是秋季學期上前沿課,

春季學期看看綜述、瞭解最新行業現狀和痛點、開始寫開題報告,

夏季完成開題報告的答辯,如果有問題還要打回修改、微調後續擬定的研究方向。

如果是兩年制的碩研,開題的節奏也會被壓縮,一般要求秋、春兩學期內完成,夏季學期已經開始實打實的新研究了。

顧轍來晚了,他等於是這一學年三個學期的最後一學期才入學的,教授就讓他趁著暑假前的最後兩個半月到三個月, 把第一學年的活兒統統搞定,大家都省事。

這對顧轍來說其實也沒什麼,因為他本來就很瞭解行業前沿現狀,就是產業界回來的人, 產學研知識高度結合。

他自己就是寫綜述引領行業研究節奏的人, 還看個毛線的別人綜述,心裡的路徑清楚得很,直接上手開幹就好。

跳過調研,直接寫開題報告, 直接答辯。

……

此後十天,顧轍過了五一假期,又初步認識了一下其他跟隨布希維爾教授一起混的前輩同學、打聽打聽其他人都在研究些什麼內容。

之前迎新時接待他的湯硯,只是跟顧轍同一個院系,但並不是布希維爾教授帶的。

沒辦法,主要是物科院的在校研究生裡,華人比較少。東海大學最近幾年交流過來的,更是隻有湯硯一個跟顧轍同院。

所以,布希維爾教授帶的那些學長學姐,總共十幾號人,碩士博士都算上,除了顧轍之外就只有一個亞裔,還特麼是個南棒來的整容臉。

顧轍也就收了在學長們學姐中間拉幫結派培養勢力的心思。

5月10日,又一個星期一。隨著新一週的到來,顧轍終於第一次拿出了他的開題計劃草稿,找布希維爾教授詳談了一次。

其實這個計劃也不是他臨時寫的,而是出國之前就準備了好幾份,都是他天元科技如今在佈局的研發方向。

無非來了之後, 再看看身邊的人都研究些啥, 顧轍好從他預先做好的計劃裡挑一份跟同學們相比儘量沒那麼格格不入的, 送上去。

“你想搞電離膜沉積法領域的研究?你這個有點偏材化了吧,既然想做這個,當初為什麼報方向要報我們材物。”

布希維爾教授還算好說話,大致看了一下之後,雖然不太滿意,卻也不是不能商量。

顧轍當然不能直接告訴他“因為我將來要拿的獎是諾貝爾物理學獎,不是諾貝爾化學獎,如果學歷專業是材化,雙方都尷尬”。

所以他只能說:“沒辦法,這個方向跟我公司的商業目標有關,我做的課題必須產學研結合,聽說斯坦福大學在這方面是全球做得最好的,我才來這兒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