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入世”以來,華夏經濟迅速騰飛,幾乎是以日新月異的精神面貌為世界經濟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同時也成為了萬眾矚目的焦點。

儘管唱衰之聲不絕於耳,不是在崩潰,就是在崩潰的路上,但是事實卻宛如無形的巴掌,不知道打了多少人的臉。

以至於連海內外的不少經濟學家,都不得不跟上中華速度,每隔幾年就得換一套新思路,採用新的概念和名詞,才能夠準確的進行描述和分析,發生在華夏的經濟現象。

還有,這一條未曾設想過的道路。

而“共享經濟”這一概念,無疑就是對這一波狂熱的共享單車浪潮,最好的詮釋,只不過隨著這一波浪潮推到了時代的頂峰之上,轉折點或許在悄然之間已經開始醞釀。

只不過在時代侷限性的限制之下,我們都是“不識廬山真面目”的一份子,對此一無所知,除了……周東昇。

作為在共享單車尚處於微末之際,就已經率先進場佈局,並且在兩大領頭羊身上佔盡了時代紅利的投資者,這一手投資放眼投資行業,都是足以讓不少同行津津樂道的經典案例。

更是成為普羅大眾飯後茶餘的一大談資,靠著率先進場跑馬圈地的優勢,這兩筆投資無疑都已經為周東昇創造了數百倍的利益回報。

時至今日,東昇投資當年以200萬美刀分別拿下小黃車和摩拜單車的訊息,早已經沒有什麼秘密可言,只要有心瞭解都不難知曉。

畢竟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嘛,更何況無論是東昇投資還是兩大共享單車,至始至終也都沒有藏著掖著的打算。

然而隨著時間流逝,兩大領頭羊逐漸成長為龐然大物,並且受到了諸多老牌資本的青睞和投資,為其傾注了更加澎湃的動力和雄厚資金。

周東昇這個早期投資人,就如同耗盡了燃料的火箭助推器一般,無論是作用還是份量都逐漸式微。

畢竟同阿里和騰達這兩條碩大無比的毛腿相比,周東昇這條大腿再粗也是如同小巫見大巫一般,差距之大甚至連可比性都沒有。

除了這兩位網際網路巨頭之外,還有一眾無論是分量還是資歷都毫不遜色的投資機構進場,其中不乏有國字號打頭的機構,與之相比哪怕是阿里和騰達都得靠邊站。

毫不誇張的說,如今坐在這兩架馬車之上的諸多乘客之中,周東昇的份量就是最小的那一個,如果不是靠著先發優勢,他也不可能在此佔據一席之地。

倘若是放到現在這個時間點進場,哪怕周東昇有著最年輕百億富豪的身家,或許連門都找不著。

畢竟到了這個層面上的投資,資金多寡已經是次要的了,最重要的是人家壓根就不帶你玩。

只不過這個如果並不成立,周東昇就是在這兩架馬車之上佔據了一席之地,並且還高枕無憂享受著高速發展帶來的紅利。

哪怕式微,說不上話又何妨,又不需要自己出力,還能跟著沾光,而且這筆投資從共享單車熱潮席捲全球之際,就已經註定了不會虧。

唯一的區別,就是賺多賺少的問題罷了,而對此周東昇也並不貪心,不會想著榨乾最後一絲利潤再退場,畢竟那種極限的逃頂操作,可沒有那麼容易實現。

正如2015年的5178行情到來之前,周東昇就已經提前退場了一樣,真到了那種風口浪尖的時候才想著跑,怕是已經來不及了。

一個不慎,還容易成為壓倒駱駝的那最後一根稻草。

畢竟,東昇投資最開始的200萬美刀投資,可是足足拿下了兩大領頭羊足足30%的股份,要不是因為趁火打劫的緣故,斷然是不可能獲得如此之高的份額。

再加上彼時的東昇投資已經頗具分量,並且除了資金之外,也為兩大領頭羊的發展提供了不少助力,雙方各取所需,才達成了這麼一筆融資。

而這也讓東昇投資成為了除創始團隊之外的第二大股東。

只不過從東昇投資單獨拿下A輪至今的一年半載之中,兩大共享單車都分別完成了超過5輪的融資,並且融資規模迅速攀升,分別邁入了上億美刀融資俱樂部的門檻。

也正是藉助著資本源源不斷的添柴加薪,共享單車這把火才能夠在短短一年有餘的時間裡燒到這等壯觀的規模。

至於代價是什麼呢……投資機構畢竟不是慈善機構,人家也不是做慈善來的,掏出真金白銀來自然是為了上車。

為此,創始團隊自然就得不斷切割股份,以企業的未來預期作為支付,換取機構手中的資金,並且一起將企業做大做強,從而能夠將這個未來預期實現,如此就算得上是一個完整的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