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這個潘濬稱病不見孫權,最後即使是孫權親自來了,他也躺在床上不起來,直到孫權再三勸說,又拿出丁觀、彭仲爽等被俘的楚地先賢為例,並親自為其擦淚拭涕,潘濬這才歸降了孫權。

潘濬歸降孫權之後,便對孫權忠心耿耿,甚至後來武陵有人叛亂,想配合五溪蠻將武陵郡獻給劉備,潘濬只用了五千精兵便平定了叛亂,大破五溪蠻兵。最後潘濬官至奮威將軍,封常遷亭侯。

從潘濬歷史上的記載不難看出,其一潘濬絕對是個人才,能文能武,且兩方面能力都頗為不俗。

其二,潘濬雖然忠誠,卻絕對不是愚忠不知變通的人。所以只要孫紹能夠放下身段加以籠絡,應當可以成功收服此人。

孫紹也沒有盲目的樂觀,畢竟他現在不過僅有一郡之地,並且並沒有朝廷甚至是江東的正式冊封,與當初孫權勸降他的時候,實力有著天差地別的差距。

孫紹對潘濬以禮相見,但潘濬果然並不肯投降。

孫紹也不著惱,這樣的人才遇到了自然是不能錯過。他先讓徐凱親自將潘濬帶入城中,同樣看押在獨立的院子中,待日後他再勸降。

處理完事情後,孫紹將華成引入城中,他原本想設宴為華成接風,華成卻私下對孫紹勸諫說道:“公子愛護之意,華成感激不盡。只是長沙初定,公子手下諸將也是剛剛歸附,華成剛到無尺寸之功,公子若設宴請我,難免讓其他人覺得公子偏愛舊將。公子今日出城迎接已經是禮過了,安能再行宴請。如公子執意如此,只怕華成以後在軍中就難以立足了!”

華成的話讓孫紹又驚又喜,對其刮目相看。的是他向來自詡賞罰分明,但在行動的時候卻還是難以做到盡善盡美。

正如華成所言,華成沒有尺寸之功,孫紹卻親自出城相迎,而當初徐盛大破劉磐軍,孫紹也只是出城相迎。兩相比較,對徐盛就有些不公平,不尊重了!

徐盛並非如此計較之人,但此事如果不改正,以後其他將領可就難說了。

喜的是華成不僅不驕不躁,竟然還有如此見識,實在是太難得了。

華成這一點突然讓孫紹想到了一個人,此人也是不驕不躁且見識不凡,往往在眾人皆醉之時,說出清醒之言。

這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常山趙子龍!

世人皆知趙雲縱橫天下罕有敵手,孫紹卻對他的謙遜理智和仗義執言更加讚賞。

他曾經在劉備平定益州準備大封諸將的時候用霍去病的例子勸諫劉備不要與益州人民爭利,歸產於民;也曾在劉備因怒興兵伐吳的時候拼死勸諫,

可惜趙子龍已經歸了劉備,否則如果自己早來數年,一定要不計代價將其招致麾下。

孫紹又看向華成,這個比自己只大了兩歲的少年將軍,他在歷史中並無記載,但一樣的槍法出眾,一樣的謙虛理智,敢於勸諫直言。

甚至在黃忠將要射殺他的時候,同樣的單騎救主!

或許,他才是上天賜給自己的“常山趙子龍。

雖然他現在比趙雲差了太多,但他還年輕,還會成長。

孫紹看著華成沒有說話,華成卻從孫紹眼中看到無限的期待,他握緊拳頭心中暗暗發誓,無論公子的期待是什麼,他都要拼死不讓公子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