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分兵迎敵,武器致勝(第1/2頁)
章節報錯
周瑜由衷的向程普躬身行禮,道:「多謝程公,有程公相助,瑜此戰便更有把握了。」
見二人已經達成一致,與程普一同前來的朱然雖然心中不滿,但並沒有出言反對,只是將此事寫成密信,讓隨從星夜趕回建業,將江夏的情況彙報給孫權,讓他定奪。
周瑜得程普相助,立刻開始向曹操動兵,他先讓董襲領五千水軍,對外號稱一萬,沿著漢水溯流直上,直奔襄陽而去。
周瑜出手不凡,攻敵所必救,董襲兵馬雖然並不足以攻下襄陽,但漢水直達襄陽,誰知道董襲會在漢水哪個位置登入,若是放任不管,萬一被他偷襲了糧道,那後果就糟了。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出動的兵力越多,消耗的糧草就越多,對後勤補給的要求就越高。當年的袁紹就是敗在此處,曹操此次出兵十五萬,其中十萬是騎兵,每日消耗的糧草都是天文數字,糧道一日都不可斷絕。
好在曹軍兵力充沛,騎兵機動性強,曹操分出騎兵一萬五千,分為五營,依次在漢江沿岸道路上紮下營寨,斥候每日沿江巡邏,監視董襲水軍的動向。
周瑜自然不會讓董襲去以卵擊石,為了防止董襲冒進,周瑜還特意下令董襲任何情況下都不得在曹軍境內登入,只需要在漢水來回遊弋,牢牢牽制住部分曹軍就是大功一件。
曹軍兵馬太多了,就算是江陵、江夏的兵馬加起來,都不足曹軍兵力的一半,就是算是死守,也必須儘可能將曹軍兵力分散開來,給死守的城池減輕壓力。
龐統讓華成死守西陵就有分散曹軍的意圖,周瑜雖然從未與龐統商議,但也不約而同的做出同樣的選擇。
當要以小股兵力吸引大量曹軍的注意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辦到的,這還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是這隻兵馬要有一條安全的後路,能夠從容撤退,否則這就不是吸引曹軍兵馬,而是純粹的送人頭;其二就是這小股兵馬要有足夠的的攻擊性,否則曹軍若只是以同等兵力對待,在雙方都分兵的情況下,吃虧的依舊是兵少的一方。
華成和董襲的小股兵馬都附和這兩點的要求,西陵背靠長江,萬一守不住的時候,有武陵水軍接應,而董襲的船隊就在漢水遊弋,曹軍兵馬再多也拿他沒轍。
此外華成三千騎兵將曹彰的先鋒軍殺得大敗,其戰力不容小覷,並且華成在匯合了西陵守軍後,兵馬達到五千人,且有西陵堅城可守,有武陵水軍為助,曹操為了死死壓制華成這隻兵馬,在西陵城外佈下兩萬重兵。
秭歸城扼守著孫紹進川或者出川的通道,為了防止孫紹兵行險著從秭歸開啟局面,秭歸城外也駐紮著三萬曹軍,如此一來,加上襄陽、當陽、宜城等各糧草中轉要地屯駐的兵馬,真正圍攻江陵的兵馬已經不足八萬。
當曹操知道周瑜親自率軍來救江陵之後,氣的將手中的酒杯狠狠摔在地上,他南下之時為了不讓江夏的周瑜誤會,特意下令所有的兵馬向東都不得越過漢津一線,就是擔心周瑜誤會來橫插一腳。
原以為周瑜能夠明白他的善意,卻沒想到周瑜竟然如此不識好歹,讓曹操不得不分出大量兵力來阻擋周瑜。
周瑜善戰,一般的大將只怕很難在他手上討得了好處,為了確保東線的安全,曹操不得不派出周瑜的老對手,大將曹仁領兵兩萬,去正面迎擊周瑜,同時令曹真領騎兵一萬,伺機攻擊周瑜側翼。
周瑜並沒有領軍涉險,而是下令大軍在夏水以西,雲夢澤以北立下營寨,大寨以東與曹軍隔水相望,大寨北部幾十裡就是漢水,南部則是雲夢大澤。
面對這樣的大寨,曹軍的騎兵徹底失去了用武之地,無論是夏水還是漢水,以曹軍的渡江能力,只要他們敢渡江,等待他們的必然是周瑜的半渡而擊,就算曹軍想要繞過周
瑜大營直奔江夏也不行,周瑜唯一不設防的區域就是南方的雲夢澤,那裡遍佈泥沼,曹軍若是敢擅入,不用江夏軍動手,他們很可能自己都走不出來。
最妙的是,曹軍想要進攻或者偷襲周瑜很難,但想要讓曹真的騎兵回去江陵也不行。因為周瑜可以藉助江東水軍的優勢,用戰船沿著漢水,將士卒送到曹仁的後方,為了護衛曹仁大軍的安全,曹真也只將騎兵分作數營,嚴密監視漢水的情況。
周瑜立下大寨後,打探到江陵、西陵城都是堅守不出,於是也不再主動發動攻勢,只是與曹仁隔著夏水對峙。
曹仁騎馬來到夏水邊,看著河對岸的周瑜大營,感嘆道:「單單這一個營寨,便能讓我們進退兩難,周郎善戰,名不虛傳啊!」
曹仁將東線戰場的情況彙報給曹操,曹操看了之後也只能感慨南方多才俊,同時下令停止攻城,只是以圍困為主。
此時大軍已經連續攻城五日,曹軍在曹操親自督戰下,個個奮勇,人人爭先,然而江陵在趙雲、蔣琬的指揮下守得固若金湯,絲毫沒有給曹軍任何機會。
曹操也終於見識到狼銑在守城中的重大作用,它兼具攻擊範圍、殺傷、防禦、推搡各種功效,五人持著狼銑結成陣勢,便可讓一片城牆上的攻城士兵沒有立足之地,實在是守城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