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越打越強,賨人部落(第2/2頁)
章節報錯
孫紹自己想不到好的辦法,於是來找法正,法正見孫紹愁眉緊鎖,道:「主公何以面有憂色,莫非是前方戰事不順?」
孫紹搖頭,將糧草被劫的事情與法正說了,說完問道:「孝直久居益州,可知這是何方勢力。若說他們不願與我為敵,卻又劫我糧草,若說為敵,卻又保持克制不傷人?」
法正聽完孫紹的描述,脫口而出道:「難道是賨人?」
「賨人?」孫紹聽到這個陌生的名稱,不由皺起眉頭來。
法正解釋道:「賨人又稱寅人,或被稱為板楯蠻,乃是土生土長的巴人。其族人大多身形魁梧,勇猛彪悍,不過賨人並不好戰,他們性情敦厚,質樸好義,能歌善舞,信奉巫覡。賨人遍佈川東、川北,族群勢力龐大,甚至在荊州西部群山,也不乏其族人。他們名義上歸附益州州牧府統治,實際上卻是自成一派,劉璋並不能驅使他們。」
法正說賨人,孫紹並不瞭解,但提到了板楯蠻,孫紹便聽說過了。歷史上蜀漢赫赫有名的無當飛軍,就是從益州蠻族挑選出來的善戰之士,其中就有板楯蠻的勇士。這支由蠻人組成的部隊不僅戰功赫赫,也是蜀漢後期難得的一支強軍,最後在姜維第七次北伐之時,為了掩護主帥撤退,無當飛軍在最後一任統領張嶷的帶領下,死戰不退,殺敵倍之,最終寡不敵眾,所有將士連同統領張嶷全部戰死,全軍覆沒,結局極為悲壯,讓人扼腕嘆息。
孫紹組建五溪蠻軍,其初心就是想要打造一支像無當飛軍這樣的蠻軍。
之前黃忠、鄧艾傳回訊息說是收服了一個叫張嶷的小將,孫紹就頗為興奮,只是黃忠那邊缺少人才,因此並沒有急著召見,這次又遇到了板楯蠻,孫紹頓時有了將板楯蠻招致麾下的想法。
孫紹將自己的想法說給法正聽,問法正可有良策,法正笑道:「主公可算是問對人了,臣久居益州多年,不僅對賨人頗為了解,甚至認識巴東郡的賨人頭領,當初張松之事,臣能安然逃出益州,正是得到了賨人部落的幫助!」
孫紹聞言大喜,沒想到法正與賨人還有這份淵源,這不正是瞌睡就有枕頭嘛,於是連忙道:「如此甚好,孝直既然認識賨人首領,可否為我引薦?」
法正笑道:「主公想見他們不難,可是賨人雖然質樸,對漢人卻頗有戒心,臣也只能引見,至於能否說服他們,臣並無把握。此外,賨人其實分了許多支,按姓氏來分共有七支,他們也非鐵板一塊,甚至有些姓氏之間頗有爭端,臣認識的乃是七姓之一的龔姓,雖然也是大姓,卻不是最大的一支
。」
孫紹聽明白了法正話中之意,其一法正說服不了賨人首領歸順,其二,這支賨人並非最大的一支,就算能夠收服他們,可能也會因此惹得與其他賨人部落對立。
孫紹對此卻並不在意,其一眼下這支賨人已經在他的治下,並且給他造成了不小的麻煩,若是能夠收服這支賨人,那麼不僅得到了一個不小的部落支援,讓他能夠在川東站得更穩,同時也解決了賨人帶來的麻煩,至少也是一舉兩得。
至於收服一支賨人部落會得罪其他賨人部落的問題,那就更沒什麼好猶豫的,這支都還未必能收服呢,想著其他的未免想的太早,當務之急是將這支賨人收歸帳下,其他的以後再說吧。
想到這裡,孫紹笑道:「無妨,還請孝直儘快安排。」
當日法正就找到了在永安城的賨人朋友龔江,法正並未提及糧草被劫一事,只是向其傳達孫紹想要與龔氏族長見面的想法,龔江則表示自己需要請示族長之後才能回覆。中文網
兩日後,龔江回覆法正,龔氏族長龔巴願意與孫紹見面,雙方約定三日後在永安城外西北的貓兒山上見面。
孫紹知道龔巴是信不過孫紹,因此才將見面地點定在城外,不過孫紹並不在意,只帶上李異、沙摩柯,以及親衛五十人,便去赴約。
法正也只是稍微勸諫孫紹多帶人馬,被孫紹拒絕後半點沒有堅持。孫紹知道法正明白多帶兵馬只會讓龔巴緊張忌憚,對會面並無好處,他的勸諫不過是為了盡為臣之責罷了。
孫紹並不認為此行會有危險,不只是因為法正與龔巴相識,還因為賨人最開始劫糧都儘可能避免傷人,可見他們並不願與孫紹結下死仇。
帶給孫紹信心的還有李異、沙摩柯以及他的五十親衛,雖然人數不多,但個個勇武,李異雖然不是什麼一流武將,但一般壯漢十餘人也休想近身,沙摩柯就更不用提,雖然招式簡單,但憑藉天生神力,一般一流武將都未必能擋,他的親衛更是配備了黃月英最新研製的連弩,就憑這五十二人,即便面對千人之敵,就算不能將其擊敗,但要突圍而走,卻並不是難事。
此外孫紹這幾日也派出了大量斥候,在貓兒山附近巡弋,並沒有發現賨人大規模集結的跡象。讓法正留在永安,自然是讓法正統領大軍為威懾,若賨人當真有歹意,也要考慮這樣做的後果。
當然即便如此,孫紹也並非沒有風險,但風險已經降到最低了,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孫紹還是決定冒險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