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勢在必行(第1/3頁)
章節報錯
次日一早,張溫、顧雍、朱治、陸績便聯袂請見,他們四人便是江東四大家族的家主。
孫權知道他們昨晚徹夜商議,此時必定已經達成一致,他將四人請進,賓主坐定之後,孫權搶先道:「諸位家主來得正好,諸位都是江東的支柱棟樑,孤能有今日,諸家功不可沒,以諸位的功勞,普通金銀賞賜如何配得上。一直以來如何向諸位表示謝意,一直是孤的心病。正好昨日孫紹送來價值千金的蔗糖技藝,諸公家族皆有生意,以此方酬謝,方能表孤之感激之情!」
四大家族面面相覷,他們商量到大半夜,就怕孫權捨不得交出此方,今日四大家族聯袂而來,也是為了向孫權展示他們四大家族共同進退,加大與孫權談判的籌碼,沒想到孫權竟然會主動分享此方。
既然孫權如此知情識趣,四大家族家主也投桃報李,承諾今後蔗糖之利,每家各自分潤兩成給孫氏。
孫權心中冷笑不止:孤作為江東之主,整個江東都是孤的,你們竟然公然以兩成之利便想打發孤,當孤是乞丐不成?
顧雍見孫權似乎有些不快,連忙解釋說家族開銷甚巨,否則必將全部利潤奉上,其他家主紛紛附和,請孫權恕罪。
孫紹知道自己剛才不小心露出了不滿之色,連忙哈哈一笑,表示每家二成,他已經很滿足了,於是各家主紛紛將蔗糖製造方法謄抄一遍,然後一同告辭。
四大家主出了吳侯府,各自拱手告辭,顧雍與陸績府邸相鄰,二人一同談論回府。
陸績道:「姐夫,不曾想主公如此慷慨,早知道我們又何須勞神費力商議半宿。」
顧雍字元嘆,其曾祖父顧奉曾擔任潁川太守,他出生於吳郡吳縣,是土生土長的江東人,如今正是四大家族顧氏的家主。
顧雍幼時曾經拜名滿天下的名士蔡邕為師,他才思敏捷,深受蔡邕喜愛,蔡邕贈之以名,故而顧雍與蔡邕同名。
顧雍少年成名,得州郡舉薦,弱冠之齡便出任合肥縣長,之後又連任過幾處縣長,他年齡雖小,但所任之處皆有政績,因此名滿江淮。
孫權繼承孫策之位後,一改孫策對江東各族高壓殺戮的政策,與江東各族修復關係,共治江東,四大家族與孫權達成利益同盟,這才穩住了江東的局勢。
顧雍便是此時出山輔助孫權,為了拉攏顧雍,當時被朝廷任命為會稽太守的孫權,受命之後並未到任就職,而是任顧雍為會稽郡丞,代理太守之職,可以說這實際上是將會稽郡拱手送於顧氏。
對於孫權的善意顧雍也沒有辜負,他不僅將會稽治理的井井有條,甚至連山越在他在任時都不敢進犯。
孫權將治所遷到建業之後,便召回了顧雍,由其擔任吳侯府左司馬之職。
顧雍的妻子乃是原廬江太守陸康之女,也就是陸績的姐姐,兩家關係匪淺。
當初陸康一家被孫策攻打廬江之時逼死,陸氏遭遇滅頂之災,幸好家族中出了能夠擔當大任的陸遜,並且有顧氏從中幫助,陸氏才能渡過難關。
陸遜將家主之位還給陸績之後,由於陸績與顧陸氏的關係,兩家走得更近,幾乎可以說是同進同退。
陸績有才,但在政務及官場上卻略顯笨拙,顧雍卻是沉浮官場十幾年,經驗老到,因此陸績常常以顧雍馬首是瞻。
顧雍行事公正,原則性極強,雖然身為四大家族家主,必須要以家族利益為重,即便如此,他也不會為了家族利益而損害江東利益。
正因如此,雖然四大家族與孫權在許多地方有利益衝突,孫權對顧雍一樣極為信任。
顧雍對陸績在官場上的木訥有些無可奈何,他知道陸氏之中,陸遜才是最適合作為陸氏掌舵人的人,但陸績畢竟是他
小舅子,他也只好儘可能幫他。
當然這樣幫助陸績好處同樣極大,由於陸績為他馬首是瞻,顧雍等於是在顧氏和陸氏都有極大的話語權。
顧雍嘆道:「事出反常必有妖,只怕這份大禮不好收啊!我們現在雖然掌握了蔗糖製造之法,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了製法卻沒有甘蔗,這製糖之法也不過是白紙一張罷了!」
陸績愣了一下,然後渾不在意說道:「沒有甘蔗種就是了,荊州之前也極少有種蔗之人,孫紹還不是將其發展起來了。」
陸績搖頭道:「此一時彼一時也!那時候沒有人知道甘蔗之利,甘蔗如同草芥一般,種蔗人也不過是普通勞工的價格。如今甘蔗價格早已經水漲船高,鄧芝所言的百倍之利,早已經是過眼雲煙了。據說孫紹最初從交州買來十戶種蔗人家,所費也不過數十金,如今數十金想買回來一個種蔗人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