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決定採納賈詡的策略後,立刻便安排兩撥使者,分別前往長沙和建業。

曹操派出的使者還在路上的時候,鄧芝率領的使團船隊抵達了建業。

孫權親自在城門口迎接了使團,他之所以如此熱心,並不是他與孫紹的關係有多好,而是之前孫紹的詩已經傳遍了江東了。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首詩稱不上什麼文采,但勝在朗朗上口,並且通俗易懂,無論是百官士族還是販夫走卒都能夠聽得懂,明白詩中之意。

而且這首詩還是已故孫策將軍的獨子寫給孫權的,孫紹的出走獨立雖然讓孫權極為惱火,甚至可以說記恨,但江東的百姓可不這樣認為,人們崇拜英雄,喜歡戲劇性的故事,而孫紹的出走以及崛起便充滿了英雄主義和戲劇性。

孫權和孫紹,一個是孫策親弟,一個是孫策的親兒,如今兩人各為一方諸侯,但彼此關係卻是劍拔弩張。

這樣具話題性和倫理性的故事,讓這首詩在江東風靡流傳,更是因為人天生會同情弱者,並且孫權的位子都是繼承的孫策的,因此輿論的風向始終是向著孫紹的。

普通人哪裡會曉得孫紹與孫權之間的權力爭鬥,他們就是覺得二人同種同脈,理所應當的團結一致,對抗曹操,誰如果聯合外人對付自家人,那就是大逆不道。

孫權之前因為憤怒對荊南採取禁運的措施,這在別人看來,就是孫權忘恩負義,為此孫權飽受詬病,就連吳國太也明裡暗裡提示他,不要窩裡橫,要一致對外。

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下,孫紹又大張旗鼓的派遣使團來到建業,表達了他與孫權和平相處的意願,孫權若再不順著這個臺階下來,只怕輿情會更加洶湧。

除了被輿情逼迫,孫權來迎接鄧芝的另一個原因,是鄧芝揚言此番孫紹為了彰顯誠意,讓使團攜帶的財富,可謂是價值連城。

江東如今的財政狀況並不太好,江東雖然富庶,但自從赤壁之戰後,江東連連開戰,更讓孫權難受得是江東每場戰爭耗費巨大,但戰爭所得卻是極其有限。

這使得曾經富庶的江東已經大不如往昔,雖然支應有餘,但若是再打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江東的府庫便也要見底了,聽聞孫紹送來了價值連城的財富,孫權也不得不見錢眼開了。

不過當孫權看到鄧芝率領的船隊,卻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因為鄧芝的船隊不過十幾艘戰船,並且沒有一艘是大型的運輸船,這些小船就算是滿載,又能有多少價值?

感覺被欺騙的孫權臉色當即便冷了下來,只是簡單的說了兩句場面話便藉口政務繁忙,將鄧芝丟給了魯肅。

鄧芝對此也不在意,依舊與魯肅談笑風生,魯肅將鄧芝安排在驛館住下,之後便匆匆來見孫權。

魯肅見孫權餘怒未消,勸道:「主公,如今形勢,我們與荊州合則兩利,分則兩敗,孫紹此次主動遣使前來,可見他也知道這一點,並且已經低頭,主公又何必再跟鄧芝一般見識?」

「低頭?」孫權冷笑道,「子敬莫非不知道那首破詩為何能在江東傳的沸沸揚揚?他先將我架在火上烤,又故意示弱遣使前來,看似是以大局為重,實際上這又何嘗不是對孤的逼迫?」

魯肅道:「主公明鑑,正因如此,我們才需要好生接待好鄧芝,以免再遭他人非議。而且主公得到孫紹的來信,不是還頗為期待嗎,何以今日如此失態?」

孫權對魯肅也不隱瞞,氣憤道:「那孫紹信中說有重禮以表誠意,鄧芝也打死宣言攜帶的財富價值連城,可你看鄧芝的船隊,像是攜帶了大量金銀財貨的樣子嗎?孤並不在乎什麼財富,但孫紹如此欺孤,讓孤如何不怒?」

肅心裡也是暗自責怪孫紹,你若是捨不得,便好好地遣個使團過來,大家和和氣氣的各讓一步,這聯盟也就水到渠成了。

結果你孫紹大話放出去了,讓別人都覺得你大方,有氣量,但實際上卻是一毛不拔,這便宜都讓你佔盡了,孫權不僅被輿論非議,還什麼都得不到,這還真是欺負人,也難怪孫權如此惱火。

「主公,肅有一計,即可消除如今輿論對主公的不利影響,還可將孫紹兩面三刀的醜惡嘴臉公之於眾!」魯肅自是不願讓孫權被孫紹所欺,他略一思索,便想出一計。

孫權聞言大喜,道:「子敬有何妙計,何不速速道來!」

魯肅道:「孫紹想要空手套白狼,以微薄小利名利雙收,那我們便安排一場盛大的慶典,這樣便可對外展示主公對孫紹使團的重視,粉碎外界傳言的主公苛待孫紹的流言,然後主公可讓鄧芝當眾獻上孫紹的「重禮」,屆時他獻不上重禮,那麼其虛偽的嘴臉便昭然若揭了!」

孫權連連叫好,道:「好計!好計!孤不僅要讓百官參加慶典,待鄧芝獻禮之時,孤還要故作大方,反賞孫紹一份禮物,到時候我看他孫紹的臉面往哪兒擱!」

魯肅本想勸孫權算了吧,畢竟江東府庫也不再充盈了,不過見孫權正在興頭上,想到孫權最近受到的委屈,魯肅便打消了這個念頭。

要能用點財帛,換的孫權出一口惡氣,也不是不能為之。

鄧芝在驛館安頓好之後,便在驛使的引導下來到了孫策府邸,送上了孫紹的親筆書信。

幾年過去,大喬依舊容光煥發,雖然孫紹這幾年從沒回來過,但孫紹的事蹟,卻幾乎每隔十天半個月就有新鮮的傳到建業。

知道兒子不僅平平安安,而且在外短短几年時間就如同他父親當年一般打下偌大的基業,而且隨著孫紹地位的水漲船高,即便孫紹從未回來,也沒人再敢小看或者欺負孫策府的人了。

這日子比起孫策剛走的那幾年過得愜意多了,大喬心情舒暢,身體也好了不少。

孫怡如今也快十八了,長大後的孫怡不僅出落得亭亭玉立,飽讀詩書,又自小經過管家的磨練,更有一種成熟知性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