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互相算計(第2/2頁)
章節報錯
信的最後,曹操還表示極為欣賞孫紹,願意將女兒嫁與孫紹,與孫紹結朱陳之好。
除了信中的內容,曹操還專門讓信使給孫紹帶話,暗示孫紹如果有意奪回父親基業,曹操願鼎力相助。
孫紹收到曹操的信,便與龐統、蔣琬商議曹操給孫紹這封信的用意,曹操信中挑撥之意尤為明顯,孫紹、龐統與蔣琬自然是一眼看穿,曹操無非是想挑撥孫紹與孫權相爭,這樣他才好坐收漁翁之利。
特別是孫權原本就是繼承的孫策的基業,這次圖謀荊北又故意將孫紹拋到一邊,在曹操看來孫紹必然對此極為惱怒,他再一煽風點火,若孫紹是城府不夠深,年輕氣盛之下很有可能對孫權心生怨恨。
只要孫紹與孫權撕破臉皮,無論是什麼時候,都是曹操樂見其成的。
孫紹對三國曆史瞭解極深,對三足鼎立形成的必然性和必須性都瞭解的十分透徹,自然不會中了曹操的女幹計。
至於對孫權,孫紹剛來到這裡的時候確實對孫權有一些怨恨,畢竟剛來就被孫權威脅到了生存,孫紹對孫權自然是免不了怨恨。
但隨著孫紹自己投身到爭霸天下的鬥爭中,孫紹對孫權的那些怨恨反而漸漸消散了,畢竟他也算是站到了孫權的位置上,對於孫權的做法就算不認同,也能夠理解。
孫紹認為孫權並沒有得位不正,只要他表現出更強的領導能力,就算是孫紹有異心有野心,也不會真的有人願意放棄孫權而跟隨孫紹。
事實上也是如此,就算是如今孫紹已經闖出不小的名頭,也佔據了荊南四郡,但無論是周瑜、黃蓋還是其他老將,對孫權都是忠心耿耿,並沒有因為孫紹是孫策之子而與孫權離心離德。
淩統、徐盛這幾個為數不多跟孫紹走的,徐盛是因為懷才不遇,沒有得到孫權的重用,而淩統則純粹是因為與孫紹兄弟之義。
想到這裡,孫紹又不禁想起了太史慈和周瑜,沒有他們當初的幫助,就沒有如今孫紹的勢力,這些恩情孫紹自然不曾忘卻。
太史慈已經故去,太史享由於身份特殊,孫權也不允許他離開江東,孫紹也只能在嶽麓山為太史慈立下一座衣冠冢,時時祭奠。
至於周瑜,孫紹現在卻不知道如何面對,周瑜一直刻意與孫紹保持距離,平時並不通訊聯絡。
孫紹知道如果他故意與周瑜多多接觸,孫權必定更加猜忌周瑜,如果是這樣,或許能夠將周瑜拉攏過來。
但孫紹也不是忘恩負義的人,他明白周瑜的態度,因此也沒有主動去聯絡周瑜,即便是逢年過節的送禮,孫紹也是光明正大以正式使者先送到孫權那裡,再由孫權轉交給周瑜,他希望這樣做能夠減輕孫權對周瑜的猜疑。
只不過就目前的形勢來看,孫紹
如此小心翼翼卻並沒有讓周瑜的處境更好,就在最近,孫權忽然將周瑜的防區與朱然的防區進行了對換,將周瑜調到了江夏。
這可不是普通的調動,眼看著現在江東就要對劉備動兵,將周瑜調到江夏,幾乎就是確定了此次與劉備交戰的是周瑜麾下的大軍。
這可不是什麼立功的好差事,要知道這次再荊北作戰,面對的敵人可不止是劉備,無論是曹操還是孫紹,隨時都有可能反目,在荊北可能是四面皆敵。
而且從柴桑到江夏,中間隔了一個朱然軍團,這可是徹底將周瑜排除在了江東的核心之外,現在就算是周瑜意圖不軌,對江東孫權也構不成威脅了。
這分明就是對周瑜的不信任,讓周瑜去攻打劉備,未必就沒有消耗周瑜實力的打算。
孫紹不確定周瑜對此事的看法,只好讓楊雨親自跑一趟江夏,將一封親筆信親自交到周瑜手中。
孫紹對周瑜的態度是尊重他的想法,但對曹操和孫權就沒那麼好心了。孫紹先是婉言謝絕了曹操聯姻的想法,然後又給孫權寫了一封信,並且將曹操給他的信也一併放入信封之中,他要讓孫權好好看看曹操的居心叵測,這樣也有助於劉備覆滅之後他們聯手對抗曹操。
同時孫紹又給劉備寫了一封信,劉備如今實力大不如前,情報系統自然也大不如前,這一次孫權秘密與曹操結盟,以劉備如今的能力未必能夠刺探到這個訊息。
孫權想要拋開他拿下荊北,曹操想要挑撥孫紹與孫權相爭,孫紹自然也不會讓他們好過,雖然這樣做劉備也難逃敗亡的命運,但如此一來,多少也能給這倆人添一點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