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詩退雄兵(第2/2頁)
章節報錯
法正、蔣琬湊過來,只見孫紹寫的是一首詩,整詩只有去去二十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人初看只覺得這詩文采不堪,意境一般,與江東軍更是沒有半點關係,不過仔細揣摩之後,二人卻連連高呼:「主公高明啊!此詩可抵十萬兵馬,一旦傳遍江東,至少可保江東與長沙三年相安無事啊!」
孫紹哈哈大笑,他雖然志不在做文抄公,但如果抄襲一首詩能夠讓他的東線戰場能夠與孫權相安數年,他絕不介意做文抄公。
更重要的是,這首詩孫紹可以肯定還沒有面世,至於曹植到時候用什麼來保命,卻不在孫紹考慮範圍之內了。
為了讓效果更好,法正親自前往周瑜大營一行。
周瑜果然並沒有因為法正是孫紹派來的有半點優待,法正一路
直到周瑜帥帳,途中士卒個個神情威武,刀斧劍戟,一應俱全。
法正面不改色,到達帥帳之後,周瑜面色冷厲,沉聲問道:「法正,你們擅自搶奪江陵,如今還敢來我軍中示威,是欺我軍中無人麼?」
法正恭敬地向周瑜拱手行禮,然後又對著在座的蔣欽、周泰、陳武、董襲各行了一禮,這才朗聲道:「大都督何出此言?我家公子尊大都督為世叔,禮敬非常,從不敢冒犯。公子與吳侯更是同宗同族的親叔侄,同為江東猛虎的虎子虎孫,本是一家人,何必講兩家話。我來之前公子也曾交代,他本是為了與都督一起對抗曹操,若是都督介意,我們便立刻退回江南,將江陵拱手相讓!」
法正此言一出,周瑜面色不變,帳中諸將卻是面色各不相同,董襲大聲道:「既然如此,那你們便回江南去吧,多謝公子美意了!」
蔣欽、周泰對視一眼,蔣欽開口道:「元代,何必著急呢,且讓先生把話說完。」
董襲撇了撇嘴不在說話,法正笑道:「董將軍稍安勿躁,公子有書信一封呈與大都督和眾位將軍,請容在下唸完書信。」
周瑜端坐主位,雙手虛壓示意眾將不要輕舉妄動,然後淡淡的道:「先生請便!」
法正拿出孫紹手書,朗聲念道:「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法正念完,拱手將書信奉給周瑜,周瑜面色雖然平靜,但想到孫策,想到孫紹曾經圍著他一聲聲叫著「世叔」,他的平靜徹底被打亂了,就算是面上並沒有表現出來,但法正卻看到了周瑜結果書信時的手微微顫動。
帳中大將們一時沒有聽懂此詩的含義,周瑜嘆了口氣,道:「先生請到帳中稍息,容我與眾位將軍商議片刻。」
法正拱手告退,在親兵的帶領下去歇息。
周瑜又將這首詩當眾唸了兩遍,這詩並不難懂,讀了三遍之後,即便是大老粗們,此時也聽懂了孫紹詩中之意。
蔣欽、周泰是跟隨孫策最久的人,這首詩讓他們再次想起孫策,蔣欽嘆了口氣道:「孫紹之言不無道理,我們總不能兄弟鬩牆,便宜了曹操那廝。末將建議維持如今局面,與孫紹同盟共抗曹操!」
周泰立刻附和的點了點頭。
陳武道:「若是孫紹當真退回江南,那麼我們就要獨自面對來自襄陽曹操的壓力,江夏到江陵陸上不如襄陽到江陵便利,水軍卻要經過孫紹的地盤,若是將孫紹逼回江南,我們水利之便就不復存在了,僅拼陸上,只怕非是曹軍之敵。末將也以為,目前取江陵弊大於利!」
就連剛剛對孫紹敵意頗深的董襲也嘆了口氣道:「孫紹與主公畢竟是親叔侄,是戰是和當由主公親自定奪,末將建議按兵不動,將此事報與主公定奪!」
周瑜見眾將都已經表達了各自的態度,道:「既然如此,我們便暫時退回江夏,一方面將此事報與吳侯。另一方面,孫紹此時求和,必然是要有所動作,其目標必是曹操,此時我們若是在此或者進兵,孫紹有所顧忌必不敢動,我們若是回江夏,孫紹沒有顧慮,與曹操必有一戰。我們不妨坐山觀虎鬥,待塵埃落定,主公回覆也該到了,屆時我們再商議如何行動,諸位以為如何?」
眾將都沒有想到坐山觀虎鬥這一層,對周瑜的分析更是心服口服,就連擔心周瑜偏袒孫紹的董襲也絲毫沒有覺得周瑜這麼做是為了孫紹,於是一齊道:「大都督英明!」
周瑜嘴角露出一絲難以察覺的微笑,道:「好!那邊如此決定了。來人,請法正先生來!」
周瑜很快將眾將商議的結果告訴法正,法正拜謝之後拱手告辭。
法正走後,周瑜也沒有拖沓,立刻下令班師,江東軍當天便從華容撤走。
得到周瑜已經退兵的訊息,法正、蔣琬對孫紹的評價又上了一層,孫紹則又寫了一封書信給長沙的黃月英,讓她準備好一些禮物,並派一個合適出使的人來江陵。
隨後孫紹又讓法正,命令將這首詩散佈於江東各地,務必要讓江東盡人皆知。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