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武陵的劉備並沒有意識到危機的來臨,他正為趙雲的到來感到興奮,因為如此一來他們兵力充足,就可以再攻武陵城了。

與劉備的興奮不同,諸葛亮看著案上的地圖忍不住嘆了口氣,臉上並無半分喜悅之色,眼前的兵強馬壯,就意味著後方的防備空虛。

一旦荊北有事,後果不堪設想。

正所謂未慮勝而先慮敗,諸葛亮深信其理,故而他用兵謹慎,謀定而動,從不打無準備之仗。

此次南渡長江作戰,諸葛亮也籌劃了許久,但到了武陵他才發現自己太低估了孫紹的實力,一個是孫紹的財力及製造能力,另一個就是孫紹在荊南太得民心了。

劉備縱橫天下幾十年,仁義之名遍佈天下,是以深得民心,但在武陵郡,孫紹受民眾擁護程度比劉備猶有過之。

諸葛亮之所以當初決定先攻武陵而不是長沙,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考慮到趙雲說過孫紹在長沙極得人心,根基深厚;而武陵郡孫紹才不過據有一年,在這裡的影響力定然遠不如在長沙。

想到孫紹,諸葛亮不由得苦笑,他在隆中高臥的時候,旁觀天下大勢,孫紹橫空出世的時候他就知道了,但一直以來總是因為各種原因,他卻從來沒有認真研究過這個對手。

孫紹如同曇花一現,經過江夏、長沙兩戰之後便偃旗息鼓,諸葛亮便也同世人一樣,認為當初驚豔於世的兩戰是周瑜所謀,也沒將他放在心上。

後面再次知道此人,卻是黃承彥為黃月英退婚,諸葛亮並不強求這份姻緣,但自此對孫紹也多了一層厭惡。

有了這層隔閡,孫紹再次派人邀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諸葛亮自然選擇避而不見。

跟隨劉備出山以後,諸葛亮與所有人一樣幾乎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對付曹操身上,直到赤壁之戰,孫紹都是默默無聞。

然而赤壁之戰後,孫紹突然亮出爪牙,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僅僅用了半個月便全據荊南四郡,這才讓天下人注意到,原來孫紹是一隻蟄伏的狼。

孫紹選擇出擊的時機太好了,正在曹操、孫權、劉備三家在荊北互相混戰的時候,此時大家都知道孫紹野心勃勃,但為了應對眼前的敵人,也沒人能夠抽出時間精力真正研究孫紹,真正摸清楚長沙的情報。

趕走曹仁,氣走江東之後,劉備終於如願以償佔據了荊北之地,此時荊北剛剛經歷戰火,百廢待興,待情況稍有好轉,又因為張松的到來,開始準備入蜀之事。

幾個月的厲兵秣馬,臨到起事之時,張松裡通劉備東窗事發,張松被當場緝拿,死於劉璋刀下,之後劉璋更是緊閉關隘,斷了劉備入蜀之路。

到了此時諸葛亮盤算之後才發現,最有可能破壞劉備入蜀之事的竟然是荊南的孫紹,然而他還來不及仔細審視這個對手,孫紹已經主動出擊,向荊北宣戰了。

南北開戰之後,荊南軍擁有絕對的水上優勢,並且第一時間就摧毀了荊北明面上的港口船隻,這也導致荊北軍想要打探荊南的情況極其艱難,使他們始終缺少荊南的確切情報。

孫子云: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如今的情況,荊北軍對荊南根本稱不上“知彼”,按照兵法上的說法,此戰最好的結果也不過就是勝敗各半。

諸葛亮不是死讀兵法之人,也知道真正戰爭情況下不可能做到完全的知己知彼,但荊南軍屢屢出乎意料的戰法,卻讓諸葛亮不得不擔心此戰的前景。

想到這裡,諸葛亮又輕嘆了口氣,但他並沒有去找劉備,將自己這個想法告訴他。

此時大戰在即,勇往直前或許還能殺出一條血路,瞻前顧後,進退維谷,反倒更可能走向滅亡。無論如何,這一戰打了再說!

荊北軍再次兵臨武陵城下,他們遠道而來

,並沒有立刻攻城,而是安營紮寨,養精蓄銳。

孫紹也沒有出城打荊北軍立足未穩的打算,晚上荊北軍防守嚴密,提防孫紹趁夜劫營,孫紹也沒有送上門來。

第二日荊北軍早早埋鍋造飯,天亮不久營寨便鼓聲大作,一隊隊士兵魚貫而出,在武陵城外結成陣勢,看來不久便要開始攻城了。

孫紹、華成、魏延也早早登上城牆,神色冷峻的注視著城下陣容齊整的荊北軍。

當看到敵軍陣前的攻城車、雲梯、巢車的時候,孫紹明白荊北軍是有備而來,這一次守城戰只怕會更加殘酷。

很顯然荊北軍在作唐修整的這些日子並不是乾等著援軍到來,而是利用這些時間打造了這些攻城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