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紹將第一個對手認定為劉備,而此時劉備卻在緊鑼密鼓的準備入川。

正如龐統所說,荊北雖是繁華之地,但畢竟四面皆敵,戰略位置極差,這就註定了荊北可以作為戰略進攻的跳板或者防守的橋頭堡,卻難成帝王霸業的基礎。

圍棋有金角銀邊草肚皮的說法,就是因為四角之地面對敵人的面最小,最是易守難攻,而腹部四面皆敵,往往容易成為眾矢之的。

如今劉備的荊北就是天下腹心所在,這在戰略上是極為被動的,要想改變這種局面,在北方曹操和江東孫權都無法力敵的請看下,西川和荊南就成了劉備的目標。

荊南原本就是諸葛亮三分天下的戰略目標,卻被處心積慮的孫紹搶先一步,這是虎口奪食,劉備自然是不能忍,但經過與謀士們一番商議過後,劉備還是決定先取西川。

關於先取荊南還是先取西川,幾個月前劉備帳下文武也有過一場爭論,當時先取荊南聲音是大多數,畢竟西川之主劉璋雖然昏聵,但其帳下確實不乏人才,益州幾十年未有大戰,積蓄的實力不容小覷。

此外,劉璋與孫紹,顯然孫紹更有進攻性,劉備若攻益州,孫紹很有可能襲擾其後,反之,劉璋必定會置之不理。

就連劉備當時也是這種想法,但諸葛亮卻堅持先取益州。

諸葛亮認為西川雖然看起來實力更強,但劉璋並不能將益州統合為一個整體,益州實際上是一盤散沙,而荊南孫紹深得人心,合四郡之力,一旦開戰,荊南戰力必定強於益州。

其二,劉備戰力之強,在於步騎,入川之路雖有險隘,卻是以陸路為主,相反若打荊南,則是以己之短攻敵所長。

其三也是諸葛亮堅持的最重要原因,那便是即便成功拿下荊南,劉備也不過多了一片迴旋的餘地,並不能改變戰略上被動的局面。此外荊南是從江東獨立出去的,孫權極易視為禁臠,當真全據荊州,孫權反應難料。

而益州則不同,一旦能夠拿下益州,只要謹守關隘,便進可攻退可守,立於不敗之地,掌握了戰略上的主動權。

劉備及其他主張先取荊南的文武都心悅誠服的改弦更張,一致將戰略目標改為益州。

恰逢此時探子又打探到益州張松奉命出使曹操,卻被曹操一通奚落,悻悻而回,劉備、諸葛亮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便邀請張松改道荊州回益州。

張松字永年,蜀郡成都人,現為益州別駕。張松此人極具才學,然而不修德行,加上身材短小,五官也並不出眾,因此名聲不好。

張松認為劉璋闇弱,在其手下難張其志,因此心中鬱鬱寡歡,渴望另投他主。

劉琮投降曹操後,張松多次勸諫劉璋結交曹操,並毛遂自薦為使者。劉璋畏懼曹操勢大,同意了張松的請求,但此後赤壁大戰很快爆發,張松便滯留了下來。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劉璋便打算不去主動交好曹操了,但張松卻依舊堅持,說曹操治下無論是人口還是土地,都獨佔了天下半壁還多,赤壁雖敗,其勢猶在,且敗後主動親善是雪中送炭,效果事半功倍。

劉璋耳根子軟,聽張松這樣說便又同意了。

張松明為出使,實際上是存了轉投曹操的想法,為了讓曹操不至於輕視於他,他還帶上了自繪的西川地形輿圖,並與好友***、孟達相約為內應。

沒想到曹操對劉璋多年來斷絕與朝廷聯絡深惡痛絕,又見張松形貌猥瑣,名聲狼藉,曹操更為不喜。

張松以為曹操求賢若渴,加上自己有西川輿圖和好友內應,可為曹操攻取西川立下汗馬功勞,因此頗有幾分傲慢。

曹操見他傲慢無禮,更加厭惡,因此不僅沒有招攬之意,反倒出言奚落,張松大怒,於是深恨曹操,懷圖不獻。

張松投曹操受辱,又不甘心回到劉璋帳下鬱(本章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