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隕落之後,孫權命周泰、蔣欽鎮守廬江,自己則與魯肅返回了京口。

赤壁大戰中,各類情報往來頻繁,江東的治所吳郡就顯得十分偏遠,傳遞資訊十分不便,相反京口就在長江邊上,往來交通便利,資訊情報比吳郡速度快了數日。

此時張昭進言,說京口不遠處的石頭城,有紫氣東來,是龍氣盤踞之所,江東應該將治所搬到石頭城。

孫權於是採納張昭提議,將治所臨時遷到京口,同時大力築建石頭城,只等到石頭城建成,便將治所遷往此處。

合淝大戰回來後,張紘痛斥孫權:“主公輕視大敵,不信老將,不聽忠言,招致大敗,損兵折將,三軍將士,莫不寒心。斬將奪旗,乃大將之任,非主公職責也!即便是主公大勝,於國何益?今太史之殤,合淝之痛,望主公引以為鑑!”

孫權對張紘毫不客氣的斥責虛心接受,將太史慈厚葬在石頭城邊上的風水寶地,任命太史享為吳郡太守。

吳郡如今既不是治所,又身處內地,遠離前線,吳郡太守現在是真正的肥差,孫權如此任命,顯然是為了蔭賞太史慈的功績。

不僅如此,孫權也主動改善與周瑜的緊張關係,如此一來,也讓那些為周瑜打抱不平的江東大將們也紛紛消了怨氣。

但周瑜對此卻無動於衷,他已經看透了孫權的虛偽,也厭倦了被人猜忌的滋味,如今意興闌珊的他只想在家陪伴嬌妻,教導兒子。

孫權雖然帶兵打仗屬實一般,但治理內政,平衡各方面關係的手腕卻是天生奇才,當他沉下心來將注意力放在戰場之外的時候,江東各地的亂象很快平息下來。

與此同時,荊北的劉備一路高歌猛進,順利拿下了荊北除了襄陽之外的所有城池,將襄陽團團圍了起來。

建安十五年春,在曹仁苦守襄陽數月之後,曹操派出使者與劉備談判,以曹仁讓出完整的襄陽為條件,讓劉備放曹軍北歸。

對於這樣的提議,劉備自是不願,但諸葛亮卻勸說劉備同意曹操的要求,因為曹仁對於兵多將廣的曹操來說,就算失去也無傷大雅,但襄陽一日不克,荊北便永無寧日,沒辦法恢復生產。

孫紹早在赤壁大戰結束就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平定荊南,江東也及早抽身荊北,雖然在合淝吃了敗仗,但也早早開始休養生息,這兩方疆域都比荊北廣,發展潛力比荊北更大,如果荊北還不能平靜下來,不要說北方的曹操,就連東南兩面的二孫,都會遠超荊北。

劉備最終接受了曹操的建議,放曹仁北歸,曹仁也按照約定沒有燒燬襄陽,將襄陽城基本完整的交到劉備手上。

劉備取得襄陽之後,荊州正式以長江為界,分別被劉備和孫紹所佔據。

劉備也聽從諸葛亮的建言,開始休養生息,恢復生產,同時整頓吏治,操練軍隊,為下一步的擴張做準備。

在這荊北混亂的一年多時間裡,曹操也終於漸漸從赤壁大戰的陰霾走出來,各地農業生產都恢復過來,大戰後趁各地兵力不足蜂起的盜賊也被各地官府鎮壓,除了最新徵召的新兵訓練不足,還未能形成戰力,糧草輜重還需要繼續積累,其他已經全部步入正軌。

赤壁大敗之後,曹操在北歸的途中便迅速完成了戰後的規劃,並付諸實施,成效顯著。

赤壁之戰後,孫權、劉備成為曹操心腹大患,為了拖住二人,曹操分別用了佈下兩枚棋子。

其一,為了牽制江東,曹操派人深入山越之地,以重金厚賞為餌,煽動山越大規模叛亂,使得江東無力北伐。

其二,為了阻止周瑜和劉備,將曹仁留在荊北,就是為了讓荊北三足鼎立,互相牽制混戰,荊北無法統一,無論是周瑜還是劉備都無法北上,這就為曹操善後赤壁之戰提供了充足的時間。

曹操原本就沒指望曹仁能夠守住荊北(本章未完!

第二百六十章 烽火初歇再起浪

,如今他在北方善後完成,自然也就不在意區區襄陽一城的得失,用一個無關大局遲早陷落的城池,換回曹仁以及數千曹軍將士的性命。

荊北戰事平息之後,天下終於再次迎來了短暫的休戰期,曹操、孫權、劉備、孫紹等各方諸侯都在抓緊時間恢復生產,整軍備戰,為下一輪的較量積蓄力量。

孫權一邊恢復生產,一邊給孫紹下了最後通牒,要求孫紹讓出荊南,重回江東。

孫權原本以為孫紹只是不希望囚禁束縛,讓他當一郡的太守也不是不可以,但孫紹閃電般的橫掃荊南,徹底讓孫權看清楚了孫紹的野心以及長沙潛藏的實力,這已經遠遠超出了孫權的容忍範圍,他不可能再任由孫紹繼續發展下去了。

孫紹斷然拒絕了孫權的提議,孫權大怒之下正式宣佈孫紹叛亂,荊南為江東之敵對勢力。

在此之前,孫紹與孫權雖然貌合神離,甚至有所摩擦,但孫紹對外一直以江東附屬自居,赤壁大戰的孫劉聯盟也沒有孫紹的一席之地。

此事過後,荊南正式脫離江東,自立門戶,與江東的關係也降至冰點。

來自京口的情報告訴孫紹,孫權原本想要立刻興兵攻打荊南,但魯肅、周瑜等人再三勸說,孫權才暫時熄了起兵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