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相邀孫紹前往江東,參與江東對曹操是戰是和的決議,但孫權此時已經完全瞭解到孫紹的野心,雙方只保留了最後臉面上的和平,這個時候孫紹並不想去江東。

雖然目前情況下孫權未必敢殺害孫紹,因為殺了孫紹長沙很有可能轉投曹操,但孫權只要將孫紹扣留為質,長沙諸將便只能束手就擒,孫紹沒有自己送上去當人質的道理。

只不過不去的話,如果不能給一個讓人信服的理由,又會顯得孫紹膽怯,並且孫權手上還有大喬和三個妹妹為質,萬一惹惱了孫權對她們下手,孫紹到時候又該如何自處?

這些都不可不防,就在孫紹苦苦尋找藉口的時候,一直悶聲不響的荊南三郡及時送上了溫暖,三郡在曹操抵達襄陽的時候也同時送上了降表,此時為了向曹操邀功,竟然主動對長沙宣戰。

當然荊南三郡的太守們三個腦袋和膽子加在一起也是不敢對長沙叫囂的,畢竟身為鄰居,他們就算是再昏聵也知道三年前三郡聯手都不是長沙的對手,更何況是三年後的今天?

只不過這一次有人出頭啊,在三郡宣戰之前江陵的蒯越率先對長沙宣戰,有了蒯越的加入,三郡沒有理由不趁火打劫。

蒯越為何要討伐長沙,孫紹與龐統等人討論後大致可以推測原因,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曹操下令荊州世族北遷,蒯氏也在其列。

此時蒯氏也已經對曹操表示歸順,在其他荊州世族都在變賣家產被迫北遷的時候,蒯越若無動作,便會讓曹操生疑。

此時蒯越公開宣佈討伐不願歸降的長沙,便可暫時阻止曹操派人過來強行搶奪他的兵權,畢竟臨陣換將,非明智之舉;而且蒯越已經歸降,又有邀功之舉,如果強行奪權,有損曹操聲譽,會讓降者寒心。

曹操並非不能看穿蒯越挾寇自重的私心,但世家大族哪個沒有私心呢,就算荀氏也不能例外。

何況蒯氏不像是荊州其他世族一樣,空有財富名聲而無兵權,蒯氏可是有直屬兵馬的,曹操不願操之過急,以免他投向劉備、孫權,反正只要他能夠掃滅孫權和劉備,蒯越便不敢再有異心。

蒯越這一招不得不說極為冒險,但也不得不說極為高明,更重要的是,孫紹也有了不去江東的藉口。

藉口是找到了,但江東還是不得不去,一是不能拂了孫權的面子,二來孫紹也需要在聯軍中有人,才能掌控戰局的發展,相機而動,從中獲取更多的好處。

最後龐統毛遂自薦,願往江東,孫紹考慮再三,江東如今錯綜複雜的局面,除了龐統,他帳下其他文臣都未必能能夠應付。

蔣琬、馬良處理政務絕對沒有任何問題,但若論起勾心鬥角起來,二人還是比不上龐統。

而且只要孫紹在長沙,龐統在江東應該也是安全的,至少在與曹操決戰勝利之前,孫權不會對龐統下手,龐統也是用這個說服了孫紹。

於是龐統也在淩統的護送下,架著一條普通的戰船,順流而下,直抵京口。@*~~

與此同時,周瑜也被孫權密令調回京口,參與決議。

大戰將起,孫紹都知道要到羅縣,方便更快的得到前線資訊,孫權自然也不會繼續安坐吳城,他也早早的到了京口大營。

如此一來,京口便彙集了魯肅、周瑜、諸葛亮、龐統四個最頂級的戰略家,四人都是心智超絕,也是心高氣傲之輩,他們雖然有共同的目標打敗曹操,但也同樣不甘在其他人面前落了下乘。

四個人首要目標就是堅定孫權抗曹之心,毫無疑問孫權是不甘心束手就擒,將江東拱手相讓的,但魯肅和周瑜同樣清楚,孫權是極為理性並且極能隱忍之人,如果他當真認定難以對抗曹操,就算是違背心意俯首稱臣也不是沒有可能。

而且如果孫權抗曹之心不堅,一旦大戰開啟,戰事稍有不順,孫權就有可能抵擋不住。

降曹派的遊說而動搖,屆時君臣之心不齊,面對的更是強大無比的曹操,可以說是勝算全無。

為了讓孫權堅定的站在抗曹的立場上,四大頂級戰略家各顯神通。

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諸葛亮用激將法,說劉備雖然屢戰屢敗,但每每以弱抗強,不屈不撓是為英雄,言下之意便是孫權雖然坐擁江東,卻沒有與曹操對抗的勇氣,大大的不如劉備。

孫權年少繼位,將江東治理的井井有條,哪裡受得了被之前看不起的劉備比下去?

龐統用的方法與諸葛亮大同小異,他沒有說半句孫權不好的話,但是每每在江東武將面前提及孫紹年少有為,面對曹操也沒有絲毫恐懼之心,很有其父孫策的風采。

江東武將大多是跟著孫策起兵打下江東基業的,他們一來景仰孫策的風采,同時也是抗曹之心最堅定的人,孫權如果露出怯意,那在江東老將的眼中不要說是孫策了,即便是跟孫紹比也顯得膽識不足。

如果說比不過劉備,孫權雖然心中不快,但也不是不能接受,畢竟劉備是與孫堅一個時代的人物,也是曹操心中除了自己之外唯一稱得上英雄人物的,孫權一個小輩被劉備比下去也不丟人,但孫紹也是他的子侄輩,比他年紀更小,要被孫紹比下去,孫權是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的。

諸葛亮和龐統作為客將,將孫權從感情層面上逼到極致,讓孫權除了抗曹,沒有辦法選擇其它選項。

周瑜和魯肅作為內臣,則從利害關係,讓孫權主動做出選擇。

周瑜作為江東兵馬大都督,掌握了江東六成以上的兵權,他的態度至關重要,而周瑜回到京口之後卻態度曖昧。

江東世家在與諸葛亮對線磨嘴皮子的時候沒佔到便宜,為了讓周瑜站在自己一邊,江東世家和武將集團如同走馬觀花一般輪流上陣遊說周瑜,希望他站在自己一邊的立場上。

周瑜見完了所有訪客之後便深夜密會孫權,一來讓孫權知道江東武將均願死戰,增強孫權抗曹的底氣。

周瑜知道孫權所懼怕的,便是曹軍人多勢眾,於是詳細為孫權分析道:“曹軍號稱百萬,不過欺人之言。曹軍之兵力,我已成竹在胸,今稟明主公。曹操以中原之兵起家,不過十五六萬,並且連年征戰,軍心疲憊;曹操攻破袁氏,所得精兵最多七八萬人,這些士兵新降,疑慮之心甚重,軍心浮動;最近新得荊州之兵,也不過七八萬,其軍心未附,且荊州兵與江東屢戰屢敗,對江東心存畏懼,曹軍軍心或疲或疑或恐懼,其戰力必然大打折扣。曹軍多為北人,不擅舟船,以北攻南,一來水土不服,易生疫病,二來以彼之短,攻我所長,此自取敗亡之道也。故曹操以疲憊之師,御狐疑之眾,於瘟疫之地,攻吾之所長,其勢雖眾,何足懼也。”

周瑜一番話將曹軍的弱點以及不利因素和盤托出,句句直指曹軍要害,有理有據,讓孫權懼戰之心頓消。

孫權本就不願投降,之所以搖擺不定就是懼怕曹軍勢大,如今看到了獲勝的希望,自然不願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