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就怕有人非議,言‘劉郎不孝,重財輕母’。”

“我家亦非從前,百姓們看待我府, 高過官紳門第。”

“喪葬事宜乃大事, 該有的不可少。”

“還是等郎君回來, 再作商議。”

“老夫人不願殺害有靈之木,另尋一棵就是了,這對我家算難事嗎?”

劉氏聞言點頭,平兒咧嘴笑,福伯附和。

眾人小敘片刻,前堂午膳備齊,一眾人去前院用飯。

平兒看眼書房不見公子,跟著桃花打聽。

桃花說:“公子和官家去縣衙議事,晌午大概不回來。”

她的話其實有誤。

劉彥、陸侯等人巳時離府,並沒去縣衙,而是去了東湖。

此刻李家船閣內,眾商擺宴與陸知縣、郭主簿、周縣丞商談‘辦燈會事宜’。

大體都定下來,正如劉彥所料,東湖商會很願贊助臨安辦燈會。

不但願意出銀兩,還想參與燈會,藉著燈會揚名。

何況捐施贊助燈會,還能得‘奉義彩頭’,就是當成買賣來做,也是穩賺不賠。

劉彥促成此事後,就不與官商多敘。

獨自上山拜廟給東湖師兄敬上一炷香,下山後登上東湖龍船,在眾人驚目詫異中乘船而去。

此時,船停在北湖。

劉彥和東湖師兄暢談‘問經所獲’,提到‘莫夫子贈謙卦’,以及自己‘立同道之思’。

相君贊夫子之德,對於世才立同道也認同,以《易經·天火同人》卦理,闡解‘同道對君子的益處’。

說:“天火同人,上為乾為天,下為離為火,天在上,火在下,取火而明天地,乃天下正道。”

“同道者,上下和同,同舟共濟,人人為公,天下大同!”

“世才此志,利涉大川,利君子之貞。”

“甚好!”

“莫夫子所贈《謙卦文》,乃獨善其身之道,正適合兼用!”

“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利君子行道。”

“世才內養謙山,外交同人,前路則無不通泰。”

劉彥把盞飲酒,面享湖風說:“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則未來可期。”

“今與師兄一敘,愚弟更知前路。”

“家母不久將辭世,我要用守孝而篤行敬業。”

相君及四女略有驚訝,問起‘劉母之事’。

劉彥將‘臘月十六禮城隍,問母壽’簡略一說,談‘家門思量和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