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走也,走也,過個三五年再與他尋仇!”

說著那人藏恨拂袖,轉身走了。

江上渡船,劉彥思慮剛才那箭失般目光,心處有一點靈明。

不管那是何人,只顧眼前事,笑與萬山、憐雲攀談。

看錶弟要上岸,他叫住說:“再取一罈祭酒來,稍後行江同飲。上次你遲疑,這次莫再怯退。”

“想有所成就,就要經得起風浪,只會享受安穩,非大丈夫!”

戚少先被道理鑿破頭腦,眼目明亮抱拳領喏。

劉彥揮袖讓他去,走到書桉前調墨潤筆。

船家兄弟二人好奇在旁觀看。

他們只識得幾百字,不知儒家學問妙在何處,為何祭祀龍君要吟詩作賦?

楊萬山掃見二人神色,引來問:“你倆誰人嗓門大?”

小尹回話道:“我和兄長都能喊江,大呼一聲的話,能傳至對岸。”

“好!”

萬山教他們:“稍後你倆就跟我學吟唱,我教你們‘風吟應鐘之音’。”

“此音有五種,你倆只復吟二字‘意’和‘嗯’即可。”

“兩字發音部位分為舌音、牙音和唇音、喉音。”

“你二人試著‘意’、‘嗯’,自己挑一字。”

尹家兄弟聽著新奇,各自嘗試他所教,在旁練習‘風吟應鐘之音’。

此乃《樂經》之中的五音學問。

吟詩吟賦要學會運用五音,如此方能唱出詩詞賦律,與文章合鳴,上通玄明,下徹幽冥。

上古先民的歌和頌,本就是用來呼鬼通神,與巫以舞降神相通。

劉彥耳聽萬山所教,也在心中思量。

儒家六經之中,唯有《樂》和《易》他不通,只是知曉大義。

不過他身邊有女子甚知樂律,那便是青花舫荀娘子。

這時北望虛空,見一艘香火畫舟行來。

舫主攜帶弦月、萱兒二女飄下甲板,看在旁憐雲,與君敘話。

“妾身可來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