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北江,徐家灣渡口。

眾人千面,喧鬧如潮。

東西口岸兩邊匯聚鄉人、百姓兩千於眾,對岸也有千百鄉人等待祭祀觀禮。

官家命江上渡船、漁夫暫停生計,現在平靜的江面不見一船飄行,只有一些白鰱躍江而出,甩起魚尾,灑露入空。

岸口處,祭壇已設定妥當,貢祭之物中包括生祭六畜,今日之祭周全無漏。

劉彥、通判一行車馬來到後,兩縣官家迎上敘話,百姓們紛紛伸頭顧首,小聲問旁人:“哪個是劉奉義?”

劉彥面對眾目澹然自若,觀北灣江水,回想當日‘寒江飄雪,三郎帥兵圍剿三鯉魚,驚濤駭浪,大潮之音,……’

張知縣伴望江水問:“世才稍後在岸上作賦,還是在江上?我叫人立即準備。”

劉彥寄文采於上玄,說:“我想江上作賦,唯有身入江濤之中,方得大江大潮之氣入懷,方作得‘祭錢塘的大賦’。”

“好,我這就遣人去辦。”

說著,張知縣叫來錢押司,交託差事給他。

押司領喏下岸口,四顧岸邊船家,看到尹家兩兄弟後,招呼過來與他們耳語。

兄弟倆高興應承下來。

劉奉義要在他船上作賦祭江君,此乃抬舉他們,亦能給他們船號添名聲,就是不得銀子,他們也樂意。

少時戚少先快馬來到,馬背上掛錶兄所需之物。

他不光買了紙和墨,還多買幾支大小毛筆,可謂‘幹練有細’。

劉彥頗為滿意,讓少先送到渡船上。

“不知小女子能否與君同船,在江上聽君吟雅賦?”

李憐雲張開繡口詢問。

劉彥看她,又分顧通判說:“只怕到時忽起大潮,驚濤嚇到小姐。”

憐雲香袖掩笑,振發女兒心志道:“小女子雖說不才,卻有些膽略在身。不讓君子擔憂。”

李通判拂鬚贊女:“好,我女就與君子登船,世才意下如何?”

劉彥見父女同心,不好再回拒,答應後便下岸登船。

憐雲留下丫鬟守著老爺,她只一人隨君上船。

楊萬山舍了官家內兄,也跟著去船上。

岸上,千雙眼目盯看尹家渡船。

其中有一雙透著恨意,但被劉彥十丈外一眼回眸,驚得縮回魚靈,暗懼道:“好君子,靈覺這般廣大,這等心靈交感,佛家高僧都難敵他。”

“大哥二哥,你們大仇我怕是報不成了!”

“目下找他報仇,無疑是飛蛾撲燈火,縱是撲滅也是兩敗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