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不見南鄉餘家來賣豆腐?”

“老兄不知,他家豆腐不用上集賣了,自有人上門買……”

“誰人上門賣豆腐?怎得這般好營生?”

“這便要說‘劉奉義’。”

……

南鄉東五里,趙家集上,人氣熱鬧。

連著三日降雪,今日難得一晴天,十里八鄉百姓都聚來趕集。

集市一小茶棚,客人三五個,圍坐閒敘喝茶。

隔壁賣湯圓的婆子生意紅火,米酒清香隨風飄入,勾動幾人腹中蛔蟲。

說話間便有三人出茶棚去喝湯圓。

留下一老一少。

老者戴笠,外披棉氅,內穿灰布袍,潔白鬚發有幾分風雅道骨。

少年白淨,略有薄須,眼眸很清澈,坐姿規矩有禮。

他們大抵也算茶棚常客。

自臨安解瘟之後,隔三差五會來集上喝茶,每次來必買一塊餘家豆腐。

聽茶翁說起‘餘家好生意皆仗劉奉義’,老者和少年都有些好奇。

少年問:“莫非劉奉義上餘家買過豆腐?”

“是哩!”

茶翁通開爐火,給他們添茶水,談南鄉傳聞說:“劉奉義不光買了他家豆腐,還用他家豆腐在東城酒樓做出‘十味’……”

“據說這兩日去品嚐的有千八百人,一天二百斤豆腐不夠使。”

“餘家豆腐隨其美名傳揚,做多少豆腐就能買多少,不怕賣不出去。”

“酒樓每日遣人下鄉買豆腐,另有鄉民登門討漿水、求手藝。”

少年笑與老者相視,又問道:“十味豆腐都叫什麼名字?這兩日劉奉義可來過鄉下?”

“這個我不知。”

茶翁含笑說:“老朽還未去東城酒樓品嚐,但聽聞賣的不貴,一味豆腐菜,最貴不過二十文錢,改日我也去縣城一品滋味。”

蓑笠老者飲茶,叫少年去隔壁端兩碗湯圓過來,與茶翁攀接談‘劉奉義’,多聊民間傳聞。

喝完湯圓,付過茶錢,一老一少出集市直奔南鄉。欲登門買豆腐,眼見為實。

來時幾近中午,見餘家門口停兩輛驢車,眾鄉民誇籃等著出豆腐。

石屋豆腐坊熱氣騰騰,大郎娘子、二郎娘子忙的額頭冒汗,手下麻利不減,勞累但樂得高興。

兩個男人則在院裡磨豆劈柴,孩子們幫著打下手,家裡除了老孃以外,無人得閒。

二郎娘子思量說:“回頭得閒,我倆去趟奉義府上,把那一兩銀子還回去。再送些豆腐做謝禮。嫂嫂以為如何?”

大郎娘子覺得好,但有些顧慮,說:“我倆鄉下村婦,豈能賤足踏貴府?”

二郎娘子笑道:“奉義大官人豈是勢利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