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酒吃的舒暢,不覺這般時分。”

“世人說‘酒逢知己千杯少’,這話正對今日你我。”

黃昏,花舫船頭欄杆前。

酒後的王寅公子,瞭望千帆夕陽,說著心中之言。

兩個時辰的宴席,他與劉彥從詩詞聊到樂賦,古今雜談,甚是廣泛。

這位劉世才卻都能應答品談,足見博學廣識。

最讓王寅喜愛的是此人品性,持才不傲,謙遜幽默,亦無其他人攀附權貴作態。

這樣一人,是他生平中很少遇見的,賞識之心溢於言表!

“世才兄是否有相同之感?”

“似有同感。”

同看風景的劉彥道:“說來奇怪,小生過去從不飲酒,今日和王兄對飲百杯,竟無絲毫醉意,反覺精神爽快。”

剛才王寅說‘酒逢知己千杯少’時,他便想到這個奇怪點。

“不足為奇!酒之物,可助興可消愁,亦能使人大放情懷,性情顯露。”

“今你我言語投機,彼此內心不藏汙納垢,飲下杯中物,更添心頭彩!”

王寅神情爽利,又道:“再個,與你自身也有關係!君可想知道?”

“我自身?”劉彥被他勾起興趣,拱手請教:“請講。”

王寅一轉手中摺扇,道:“再一個,是你心性變化的原因,是你心地坦蕩之故。試問劉兄,你自還陽之後,是否感到心中敞亮?”

劉彥疑惑他怎知自己‘心性變化’,說:“正如兄所言,小生的確與以前不同,自還陽後心情好了不少,是比以前心寬。”

“王兄如何得知?”

王寅摺扇指他心房:“乃從你心中看到的。”

“實不相瞞,我曾學過幾年道法,懂一門觀心的道術。誰心裡乾淨,誰心裡汙穢,或有心事,或生歹意,我一看便知!”

“我再問你一句,你可有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

劉彥揣摩他話裡有玄機,試著作答:“記得《道德經》有一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小生不懂‘觀心之術’,看他人只在表象,看自己從鏡中得知。”

“真說起來,小生沒有‘自知之明’。”

聽他的回答,王寅反笑撫掌:“劉兄果有自知之明!試想,你知道自己沒有‘自知之明’,豈不是一種自知?”

劉彥心明眼亮,似明白了一點什麼。

王寅察言觀色,目光刺入他心竅,繼續說:“所謂自知者明,好比心中有一面鏡子,能照見自己根性,所以佛說明心見性。這等人才是真正‘聰明’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