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身份和王離比起來簡直就是天差地別,王離都不擔心自己出現危險,他又何必擔心呢?

這就是一軍統帥的作用,他表現的越沉著若定,勝券在握,他手下的人也能跟著感覺到必勝的信心,從而傳遞到全軍當中。

而此時,對方的車號的確也探察到了王離大軍的行蹤,由於王離大軍並未刻意的去阻攔這些斥侯通報,有的吃好,甚至基本摸清了王離大軍的軍力配置情況。

幾萬人在一起,人山人海,想要判斷人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後世學校食堂裡,你一眼看上去會有很多的人,但是讓你估算出來這些人的大致人數,沒有經驗的話是很難成功的。

想要準確估算大批人馬的人數,基本上都是採用分割槽估算,將所有人劃分為幾個區,然後每一個區大致有多少人,這樣匯總起來,想要準確無誤,自是不可能,但是估計個大致的數量,沒有太大問題。

在大軍交戰之中,能把以萬人計的單位弄清楚,別把對方的3萬人估算成10萬人,也不要把對方的10萬人估算成3萬人,就基本算完成了目標。

很多戰爭當中,一方號稱有百萬大軍,實際上利用的就是對方,根本很難估算自己軍中人數,打出這麼個旗號來嚇唬對手,實際上他軍中可能也就有幾十萬人,很可能連百萬大軍的一半人數都不到。

王離所面對的這支軍隊的統帥其實名聲還真的不小,這個人曾經在驪山拉走了一批人馬趁著陳勝吳廣起義的時機出外反秦。

後來又投奔了項梁,項梁死後,又追隨項羽。

如果胡亥在這裡還能說出這個人之後,又反了項羽,投了劉邦。

而在劉邦成功之後,他又要反,因此而被誅殺。

但是這個人其實也確實是一代名將,他帶兵的實力未必會比聲名赫赫的章邯,項羽,韓信等人弱。

而且這個人也一直被視為項羽手下的第一猛將,曾有過以少勝多的戰例,當然,王離清楚的知道這些,他卻仍然沒有太過擔心。

英布雖然是項羽麾下,但他和項羽真的未必是一條心,他心中說不定真的有與項羽分庭抗禮的念頭。

這從他曾經號稱有相士說自己受刑之後以後會封為王,就可以看出一二。

他都當王了,項羽本來的打算也就是霸王,這就是一個平等的關係。

這也就是王離可以利用的一點,英布絕不會輕易向項羽求援,尤其是在面對兵力相當的對手。

對於他來說,在這種情況下,求援簡直就是示弱。

現在龍且執行秘密任務,據說大敗,整個軍中除了項羽,已經再也沒人能夠壓他一頭。

不然的話,分兵的四支隊伍也不會由他帶領實力最強的一支。

對他來說,這個時候正是他獲取戰功,從而提高自己在整個軍隊中地位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