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中。

薛寶釵和林黛玉一左一右坐在賈芸身側,紅袖添香,妙不可言。

賈芸在紙上寫寫畫畫,沉吟思量著祭祖之事。

這次祭祖,完全是因他而設,所以賈芸就想借這個機會,對族人回報一二。

他打算從兩方面著手。

一是在族裡創辦義學, 招收族裡五歲以上的孩子,免費習文練武。

武師倒是好找,賈家本就有家傳武學,內含戰陣之術,學這個就差不多了。

教文的夫子也好辦,只要有銀子,請些秀才過來教書,還是挺容易的。

如果再費些心思,甚至還能找一兩個進京待考的舉人過來幫忙。

所以,要辦成這件事,對賈芸來說,只是舉手之勞,但對族人來說,卻是天大的好事兒。

除了義學之外,賈芸還打算趁著十八坊初建的檔口,順帶解決族人的就業問題。

有手藝的,想去工坊的,可以去當管事、執事。

沒手藝的,可以做些粗活,背挑抬跑腿什麼的,都可以。

旱澇保收,雖不可以大富大貴,卻能衣食無憂。

同時,對那些年輕人,賈芸還會找些手藝好的師傅帶他們,讓他們學會一技之長, 將來可以靠自己養家。

賈芸想透過多管齊下的手段,團結族人,不說族人都念他好吧,至少要讓大部分人都承他的情。

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齊家不只是自己的小家,也包括家族。

要是族人都團結不了,對官聲也是有影響的。

所以,對於想走的更遠的賈芸來說,回饋族裡是一舉多得的事,也是養望的一部分。

名聲這玩意兒雖說虛無縹緲,但人人都在追求,不是沒有道理的。

薛寶釵沉吟問道:“夫君,十八坊那邊能安排得了那麼多的族人?”

“能啊,放心吧,十八坊字面意思雖說只是十八個,但每個坊又下轄很多小作坊,京城那麼多的流民都能安置下去,別說咱們這點兒族人了。”賈芸微笑道。

十八坊每個坊都相當於一個行業。

而手工作坊又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最是需要人工,不怕人多, 就怕人不夠。

林黛玉將賈芸手中的毛筆接過去,邊清洗邊問:“如果有人不想去呢?”

賈芸笑了笑, 搖頭道:“不想去我也不勉強,只是給族人提供個吃飽飯的機會而已,又不是一定要求著他們去。”

“夫君此乃善舉,對於整個賈家來說,都是功德無量的事兒。”薛寶釵讚道。

賈芸哈哈大笑,說:“寶釵言重了,說起來,這事兒我也是有私心的。”

“我認為寶姐姐說的對,就算你有私心,但出發點和結果都是好的,就值得稱讚!”林黛玉笑嘻嘻道。

說著,她將洗乾淨的了毛筆掛了起來,拿了張乾毛巾擦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