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城公署。

薛家管事遞給賈芸一張紙,拱手道:“大人,下僕根據您的指示,效仿金陵十八坊,打算計劃在小石灘先建造十八個大型工坊,用來安置流民。”

賈芸接過紙一看,就見上面寫著工坊的名字和要製作的產品。

名字計有:豆腐坊、細柳坊、木匠坊、銅作坊、鐵作坊、銀作坊、皮作坊、氈匠坊、欽化坊、造紙坊、磚瓦坊、印染坊、釀酒坊、製糖坊、制香坊、製衣坊、榨油坊、印刷坊。

雖說名字都是按產品命名,但一個作坊並不只生產一種產品。

比如豆腐坊,不只是生產豆腐,而是生產和豆製品相關的食物,比如豆腐絲、豆腐乾、豆漿、豆腐腦、腐竹、豆芽菜、天貝、腐乳、豆豉等。

細柳坊,也不只是生產柳條編織品,同樣也生產竹編、藤編、草編、棕編、麻編等。

包括地席、臥席、坐墊、靠墊、各式花籃、菜籃、水果籃、盆套、箱、吊床、果盤、門簾、筐、燈罩、掛屏、屏風及人物、動物造型的編織工藝品等等。

賈芸想的很簡單,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想要讓那些流民徹底穩定下來,就得讓他們學一門手藝傍身。

當然,因為他讓薛家開辦的工坊,都是採用流水線作業,真正想學會手藝,也需要他們自己機靈肯專研才行,要不然想學會手藝也不容易。

開這麼多的工坊,他也不怕產品賣不出去。

如今太后生辰,需要採買的物資極多,就算賈芸這邊加班加點生產,朝廷也能吃得下,前提是質量要好。

所以賈芸打算從開始,就讓薛家管事嚴格把控質量,將京城十八坊的名氣打出去,形成品牌效益,今後自然不愁銷路。

賈芸看完後,將紙遞迴給薛家管事,吩咐道:“好,就這些工坊,明天就開工建造,需要人手全去流民營招聘,先招那些戶籍清白,本來就有手藝的。”

“還要注意一點,最開始每家最多隻招一個人,先解決他們的生存問題,再談發展。”

管事行禮退下,賈芸回頭問黃師爺:“兵馬司統計京城各會館、旅店、酒樓、茶樓、商鋪、船埠、工坊、礦場、寺觀僧道等需要招工的人數有多少了?”

“回大人,三千多人。”黃師爺拱手回道。

賈芸點頭笑道:“這又能解決一部分流民的就業,通知五城民政統計處,讓他們按照各鋪子需要的人員,去流民營招人。”

朝廷對於長期流竄在外的流民,有一整套措施妥善進行安置。

一方面就是用優厚的條件吸引流民返鄉置業。

有的地方規定,流民返鄉之後,政府負責調節歸還逃民的房屋土地,減免原先欠下的債務,免除逃民戶的兩年差役。

另一方面,不願意返鄉的流民,就近原則安置流民,給他們安排土地,減免賦稅。

流民遊蕩在外居無定所,常常會成為擾亂各地治安的罪魁禍首。

所以為了治理流民問題,朝廷又推行了一系列的戶籍管理制度,從法律上規範流民的管理。

制定戶帖制度,實行裡甲管理,用黃冊來釐清各地民眾的數量。

在各地設立巡檢司,憑藉路引和店歷登記,監控流民的流動。

除了用行政手段之外,還有經濟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