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冥甲子雨,已度立春時!

今年正月十八,立春,一年的頭一個節氣。

“立”是“開始”的意思,陽和起蟄,品物皆春。

無論於人於物,都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立春當日遊春叫“探春”。

人們紛紛裝扮起來, 走上街頭。

先是報春人打扮成公雞的樣子走在最前面。

之後一群人抬著巨大春牛形象,再後面的人打扮成牧童牽牛的、打扮成大頭娃娃送春桃的、打扮成燕子的應有盡有。

遊春也是開始踏青的訊號,一直到端午都是遊春的好時候。

立春時天氣轉暖,正是春耕開始的好時節,它的好壞影響著一年的收成,所以立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

農業生產歷來是國家頭等大事, 自古以來就被各朝代視為立國之本。

官府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勸課農桑”, 發展農業,為了鼓勵農民及時開展春耕, 會在立春舉行一系列儀式。

每年立春時,天子會舉行盛大的慶典,親自祭祀青帝,並動手耕田。

隨後會向圍觀的民眾頒佈春令,督促農民們,一年的春耕已經開始。

各地官府也都會在立春這一天,給耕牛披紅掛綠,州官、縣官用五彩布條製作的鞭子抽打,祈禱一年風調雨順,這個儀式叫做“打春”。

當然了,皇帝耕田,官府打春,都是為了顯示重視農業。

但古代大多數時候,農民只能在溫飽線上掙扎。

苛捐雜稅、土地兼併,致使農民不是失去人身自由成為佃農,就是逃亡淪為難民。

這種背景下,皇帝耕田不管有多強的儀式感,也只能淪為一種作秀。

慈溪城外, 田野上,人山人海。

光禿禿的稻田裡,賈芸身著官服,挽著衣袖,卷著褲腿,一手扶著犁頭,一手揮著鞭子,嘴裡吆喝兩聲,水牛蹣跚前行,泥土翻飛。

“好!”官員百姓紛紛喝彩,鼓掌興奮歡呼。

賈芸這一犁頭開出去,兆頭極好!

特別是農民百姓,看到賈芸這麼年輕的知縣老爺,莊稼把式卻擺的極正,最是高興了。

這本沒什麼,但對他們來說,春耕儀式, 看到知縣老爺正兒八經幹活,無形中就讓他們產生了一種認同感。

賈芸見眾人叫好,也來了興致, 大笑一聲,揮著牛鞭,水牛將犁頭拉的飛起,泥土翻飛,新泥散發著陣陣芬芳,在空氣中蔓延開來。

前世他就是個農村娃,幹農活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甚至成了一種本能,幾輩子都忘不了。

周圍掌聲不斷,人們喜笑顏開,然後紛紛散開,加入到春耕儀式當中,場面頓時火爆起來。

當然了,今天也只是舉行儀式,真正的春耕還早著呢。

大體來說,南方氣溫回升的快,每年的二月下旬就開始春耕,三月就開始播種早稻,農民也陸續下田勞作。

北方地區春耕的普遍時間應該在三四月進行,而具體的播種時間就因為地區的溫度、水份等因素而不同。

從節氣上來說,到了驚蟄,全國大部分地區才真正進入春耕的大忙季節。

縣衙官吏因賈芸帶頭,所以其他人也紛紛下地幹活。

一個個平時養尊處優的,還沒走幾步,就滿頭大汗,卻不得不咬牙堅持。

生怕給這個笑臉虎知縣老爺,留下不好的印象。

倒是主簿荊魯士和縣學教諭邱農,兩人幹起農活有模有樣。

雖說有些體力不支,但是架子擺的極正,一看就是曾經吃過苦頭,真正做過農活的。

賈芸見兩人都這麼大歲數了,堅持不了多久,於是停下了手中的農活。

免得他們因為自己,強撐著堅持幹活,累死在田間地頭,那就不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