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公,不知大王到底是何意?”

“倘若同時兩都並重,恐有分裂天下之禍,不可不察啊!”

看著年約四旬,身材有些佝僂的掾吏,拱手擔憂問道。

堂內眾多官吏因定都之事在爭論不休,有的人乾脆越過他們,直接去尋問負責處理諸多事宜的荀公。

荀彧望著嘈嘈雜雜的黃堂,不由皺起眉頭,擺手讓守衛在旁邊計程車卒,手腕一抖甩了幾記響鞭,這才終於讓堂內的三百五十七名官吏安靜下來。

精明的掾吏見荀公艴然不悅,紛紛斂手屏足,變得緘口不言。

潁川二荀有翼輔漢室中興之功,而荀文若更比荀公達聲望更強,不僅是身份的原因,還有多年來屢次為漢王舉薦賢才。

在場的有一些官吏,還是經過荀彧的手,親自考察過才被舉薦給漢王,方得以一展抱負。

雖說是大王闢任,但也不能忽視荀公的引薦之恩,至少也算半個恩主了。

何況對方的官職,比在場的諸位都要高,於公於私皆要低一頭,所以看見荀彧稍作怒色,眾人便忍不住膽戰心驚。

“此事大王與各州郡太守、郡國相等,諸多二千石早有定論,無需諸位在此爭吵,兩都雖然並重,但此刻尚未重建完宮殿,雒陽南宮、北宮還未建成,長安的長樂、未央兩宮修建亦需要時日。”

“眼下雍、涼以及關中周邊的羌胡也未安定,大王將率朝堂武官以及部分官吏駐於甘泉山上的雲陽宮,而雒陽作為京畿之地,依舊遣文書以御天下。”

“兩者皆在司隸,均為漢家京都,漢律之下俱為一體,絕無異同。”

荀彧黑著臉沒有說話,旁邊的荀攸則對眾人笑了笑,他心性沉穩,雖說平時少言,且作為河南尹多年,恢復了許多河雒之地的百姓民生,又重新修建雒陽,在官吏心中威望也甚高。

這時候由他出言解釋,也算是給關東官員屬吏吃了一顆定心丸。

畢竟定都事關重大,不僅決定日後的國策,甚至連天下重心都會逐漸傾斜偏移,大王本就在關東奮起,沒有上書請漢王置京都於青州、兗州,已是青、兗兩地官吏為漢王盡心竭誠,且稟事公明瞭。

否則憑什麼關中豪族能坐享其成,以他們各州的意見,殘破不堪的關中三輔之地,能做陪都已是漢家恩德,若非有陵園在此,連陪都也無需設立。

關西士族、豪族對天下有何恩?

導致天下禍亂的罪魁禍首,便是關西出身。

而雍、涼兩州還常有羌胡部落聯合反叛,想要平定這些地方,還不知將要耗費多少財帛……

有不少關東出身的官吏嘴上雖沒說,心裡卻依然對關西鄙夷不已,只礙於漢王的定策,不好說出來罷了。

這些人差不多皆為年約四、五旬之輩,有著關東對涼州等地殘留的鄙於不屑,好在這一群人數量不多,沒辦法對劉備一手提拔起來的新吏,來燻漬陶染,潛移默化了。

荀彧看到荀公達穩住了眾人之心,斟酌片刻,開口複道:“漢承秦制已過四百載,而天下無不變之制度,大王自征討諸侯以來,先改軍制,又廢郡國兵,如今為了補天濟世,此為乾坤再造之時,當改行新制,以求兼覆無遺。”

“九卿當中,太常、光祿勳、衛尉、宗正、太僕、廷尉、少府不變,改大鴻臚、大司農為鴻臚與司農。”

“太常官署仍舊掌宗廟禮儀,光祿勳亦為掌宮廷侍衛,兼統領郎官不改,衛尉掌兩京都宮門,太僕掌除軍馬、戰馬之外的馬事,廷尉掌律法,鴻臚掌諸侯王及屬國之務,與蠻夷朝拜禮儀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