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說完,瞥見不少人在若有所思,他的心中也鬆了一口氣。

如今益州劉季玉千里迢迢趕來請降,江東四郡的曹孟德也將長子曹昂送到了雒陽。

幷州匈奴部落的呼衍氏、須卜氏、蘭氏、丘林氏,以及休屠諸王,包括單于呼廚泉皆被強召而來長安朝拜。

隨著張燕率黑山百姓,進逼太原、上黨、雁門三郡,已讓當地的太守與縣令膽驚心顫。

他們害怕的不是黑山軍,而是黑山軍後邊如狼似虎的青州軍,見此場景只能紛紛向雒陽請降。

時至建安三年,七月二十八日,除了佔據遼東周邊數郡,又設壇祭天的公孫度,以及缺失刺史、州牧的交州,和雍州的敦煌、酒泉、張掖與張掖二屬國等地,尚未向長安遞來歸降奏表外,連盤踞涼州各郡多年的馬騰、韓遂兩人,皆不敢在明面上不服從長安。

除了天下邊邊角角,還遊離於漢家行政文書外,處在自治之中,剩下的基本上已經平定。

為了不讓天下官吏把目光放在爭權奪利上,只能藉助士人心中最有威望的大儒,來證明在此之前,便有數百年之久的小冰河天災氾濫不止,眼下將再度捲土重來。

這樣才能把眾人心思拉成一根繩,才能調動民力去開墾南方,不然誰願意背井離鄉?

只有面對接連不斷的災禍,從懷疑變成相信,為了子孫生計,才會主動遷移,在這種情況下,最初做出反應的便是黔首百姓。

士族、豪族暫時還能扛得住,而百姓卻不行,面對太平年,家中增添人口,耕種的土地又因天災連連減少收成,還有寒冷的雪災。

在朝廷的準肯下,必然會漸漸往氣溫適宜的地方遷徙。

當初分發的田地,再由朝廷收回,分給留下來的百姓,以多耕種田地的方法來維持收成。

還有安撫胡人,對匈奴、鮮卑、烏桓、丁零、羌人編戶齊民之事,也要同時進行。

尤其做這種事情的時候,還要照顧漢人的情緒,除去胡人貴族,普通的牧民與漢人百姓一樣,因天災而失去土地的難民。

只要這些人願意漢化,認同漢家,處處效仿漢人,鄙夷蠻夷野蠻成性,那就可以接納。

一味欺壓只會激起,越來越多對抗,讓漢、胡之間更仇視。

以上種種措施,只有在開國之初才能完成。

憑仗的就是劉備獨步天下,從未有過敗陣,兵鋒所指,無所不克,打得天下群雄喪膽,使士族、豪族徹底懾服,讓大部分不敢生出反叛的心,敢反者立斃之威。

豪族利益稍微受損,便想著舉事叛亂,先想一想,能不能幹過龍威虎振,風飆凜然,光震四海的漢家天子。

倘若認為自己用兵,不遜色於孫吳白韓,或者如同漢初淮南王英布,特意選高祖病重時,避開鋒芒,而起兵爭位。

只要能說服全宗族一齊頭鐵,不管何時皆有機會。

劉備想到歷史上的司馬晉朝,那時面對天災人禍,就有明智之士,擔心日後胡人為禍。

可司馬氏誰有這樣的魄力,還能用戰功彪炳的威望,來推動此事?

從曹魏手裡搶過爛攤子,就開始醉生夢死,得過且過了。

“大王,我等豈敢不齊心協力,為天下興盛而出力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