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與荀攸沒想到,有些坐不住的官吏,不是害怕三公廢除,而是怕廢除後,沒有其他的官職能夠彰顯與眾人不同。

聽的此起彼伏的請求聲已然響徹堂內,擔心漢王派人來尋問緣故,荀彧立刻命候著的軍士再度揮起響鞭,讓數百人安靜下來。

緊接著荀彧也站起身來,對眾人打揖一拜,然後走下堂,細心解釋道:“廢除三公,乃是勢在必行之事,除三公外,常為外戚所據的大司馬、大將軍之職,亦一同廢除,並詔書天下,漢家將永不復設此職。”

“孝順帝之後,宦官養子可襲封爵,以此激起外戚與宦官多年之爭,而更有利慾薰心者,挑撥離間,置身於宦官與外戚之間,求得漁翁之利。”

“又憑藉三公權勢,拉攏邊軍諸將,悄然收為門吏,董卓之徒便趁此而起,才有漢家十年衰落之事,以至於權臣篡逆,弒殺天子與太后,裹挾朝政,私用印綬、詔書,遣軍盜掘陵園,焚燒宗廟、宮殿。”

“天下萬姓因此而喪命者,何止百萬?百姓不勝其苦而斃,數之不盡。”

“董賊之輩,誅戮忠正,冤系無辜,刻剝百姓,數十萬人慘死於司隸,河內、河南、河東、弘農四郡皆臭,而天下因戰敗所殃者,苛法所陷者,饑饉所夭者,疾疫所患者,更以萬萬計,死者露屍無人掩,生者奔亡流散,百姓幼孤婦女為豪強所奴,此行此舉,猶如炮烙天下。”

“汝等之間,亦有不少人見得此景,古人云: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大王見弊端而改之,又有何不可?”

“如今諸位所站立之處,依然還掩埋著百姓與官吏的屍骨,諸位就不怕重蹈覆轍嗎?”

荀彧說到後邊,忍不住擲地有聲的怒問道。

但凡與荀文若目光對上的官吏,皆是面紅耳赤,臉上流露出矛盾而後悔的微妙神色,愧疚之意纏在心頭,唇齒溢位一陣長吁短嘆。

他們都是親身經歷者,怎麼現在平定天下,就開始想著為自身謀利,忘記了四海之亂的痛苦,這才過了多久?

為國家官吏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禮,憂民以仁,交鄰以信。

多年的儒家典籍似乎都白讀了,只想著若三公罷除,大家留名於史,卻不能在官職上追趕祖輩,實在令人遺憾。

忘記了宦官之禍,外戚之禍,還有讓士人難以啟齒的四世三公之禍。

前面兩個好解釋,後面卻讓士族難以解釋清楚,為什麼朝廷優選的良吏後裔,屢任三公的袁氏會這樣大逆不道。

且還有食漢祿計程車族、豪族去主動依附,這和他們奉行的儒家道義完全背離。

要知道在孝章皇帝的白虎觀會議後,漢家以儒家禮儀來要求太后、天子、大臣,更對諸多士大夫提出了道德要求。

天子的褒獎與天下輿論的讚揚,無疑讓許多賢大夫皆夢想成為天下楷模的良吏,並且心甘情願的保持清廉正直的作風,且代代相傳,哪怕遭權貴迫害而死,也絕不動搖。

結果卻出現了虛有其表的汝南袁氏,還有助紂為虐計程車族甘願為其效力。

這樣的舉動,放在後世或許無所謂,放在此刻卻是三觀徹底被打破,讓許多士人頓時覺得天都塌了。

到底是儒家禮教救不了天下,還是有人借儒家之名亂了天下?

因此有的職位,一旦被沾上了汙垢,讓天下重新拾回儒家忠孝之義,並且為之奉行的官吏看得極其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