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蘭車禍的訊息,一直被哥倫比亞動用關係壓著,直到《憤怒的公牛》首周票房出爐。

1100萬美元,週末兩天有所回落,但仍舊完成了預期目標。

而1100萬美元也是所有上映的影片裡位列第3,僅次於第二週的《木乃伊歸來》和首周的《騎士傳說》。

這個票房成績,也已經穩穩進入年度票房前百的行列。

而《憤怒的公牛》第二週的放映影院數量,也增加300家,進入了1500+家影院的水準。

同期的《騎士傳說》則保持不變,主要是很多影院簽署的都是兩週放映的合約。

對此,哥倫比亞是喜憂參半,寄予厚望的電影撲街,不看好的電影反而逆風翻盤。

而就在時,杜蘭因為車禍而中止擂臺賽的訊息被報紙披露。

一時間,各種流言蜚語四起。

“我覺得這本來就是個騙局,由華國人和巴拿馬人聯手上演。”

“如果是騙局,美國人絕對是主謀!”

“功夫就是健身的運動,無法同真正的搏擊相對抗。”

面對著這種情況,哥倫比亞並沒有著急做出解釋,而是等著輿論蔓延。

有免費的報紙報道宣傳,這不香嗎?

當然,對票房的影響還是立竿見影的,5月15、16兩日,在上映影院增加300家的情況下,《憤怒的公牛》總共才拿下500萬左右的票房。

累計票房突破1600萬美金,雖然口碑不錯,但同時後勁也有些不足。

畢竟非英語系的電影,天生處於劣勢的狀態。

而且很多報紙在報道中,大肆宣傳杜蘭退賽以及質疑這場擂臺賽就是炒作。

引起了普通民眾的關注,原本不感興趣的人,也知道了董熹這位華國導演。

正當某些媒體打算給董熹冠上“騙子”稱號的時候,showtime電視臺預告,將會全程直播幾天後的擂臺賽。

而參戰的雙方,也由董熹和黑色剪影的神秘人物組成。

雖然電視臺極力想要遮掩泰森的身份,但是仍舊被第一時間爆料。

“誰?泰森!”

“別開玩笑了,那可是重量級拳王啊!”

“泰森雖然不在巔峰,但是這兩年的狀態保持得還不錯,不可能是一個業餘能夠挑戰的。”

“華國人果然超勇!”

“該不會又是一次炒作吧?”

如果說杜蘭和董熹的擂臺賽,只是拳擊愛好者之間的狂歡,那麼泰森的加入則是真正引起整個社會的側目。

這就是名氣最直接的體現。

華夏傳統武術對戰西方重量級拳王,這個噱頭確實很有吸引力。

不但美國的觀眾感興趣,國內也是引起了熱議,讓人瞬間就聯想到了霍元甲、葉問與西方壯漢大戰的場景。

當然,董熹也是個壯漢,可他外行人的身份讓其普遍被不看好。

自從這個訊息越過太平洋傳回國內,董熹在洛杉磯的聯絡電話就沒有斷過。

親朋好友都打過來噓寒問暖,話裡話外都透露著他太過於冒險。

特別是韓三坪更是批評他:“為了電影宣傳還不要命了?”

在所有人的眼中,董熹雖然很強但是和泰森不是一個級別的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