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獨行月球》的預告時,我很擔心整部電影的精彩鏡頭,都壓縮在那短短的幾十秒裡,看完正片後,我的擔心多餘了!”

“熹子出品,必屬精品~”

“喜劇+科幻,真的是非常好看。”

“哎,還是不夠硬核,不過也能接受,期待董熹再親自執導一部真正的科幻電影!”總體來看,口碑相當不錯,基本屬於經典電影的範疇,而且叫好又叫座。

說實話也就是同行襯托的好,當初董熹的《月球》一炮而紅,再加上神五飛天,科幻片一瞬間成為熱門題材。

無數影視公司立項跟風,但科幻電影哪裡是那麼容易拍的。首先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質感,很多電影都做不到。

劇情反而是次要,並不是說,花裡胡哨的整些特效,高大上的設定,就能讓觀眾覺得這是科幻。

科幻電影,對質感的要求非常的高,故事、美術師佈置的場景,以及攝影師的拍攝方法,乃至燈光師如何打光都會影響到這個質感。

而這些人才,國內就熹子影視有,公司不反對員工出去掙個外快,但國內這些影視公司,寧可將錢花到請明星上,也不願意給幕後工作人員開高薪,怎麼可能請得起熹子的精英。

而《獨行月球》在質感的塑造上,就完成的相當出色,甚至比《月球》還要出色。

畢竟距離《月球》的上映,已經過去了足足3年,而技術的日新月異,可不是鬧著玩的。

比如兩部電影裡,都有溫馨的回憶過去的畫面,董熹的處理就十分的簡單粗暴。

在拍攝時,將打光的熒光燈,用加綠或芥末黃的燈光膜包裹,還為現場增加了霧,這樣創造了生氣,並且加深了氛圍。

這代表著記憶閃回時主角的腦海模糊不清,也有助於使熒光燈發光,隱藏燈具裝置。

而《獨行月球》的記憶閃回畫面,直接使用

“cooke”新出的鏡頭,它創造了典型的

“庫克外觀”以及變形感,幾乎沒有任何光暈或藍色條紋。庫克鏡頭提供了很不錯的散焦,而不是像阿萊、蔡司鏡頭那樣過於尖銳或者對比過於明顯,讓場景有柔和、溫暖的感覺。

技術的進步對電影的幫助巨大,但前提是要擅長運用這些東西。而對國內影視公司而言,還停留在花大價錢砸明星陣容,對專業人才還不夠重視。

不過相比於前幾年還是有進步,最起碼願意重視劇本。可惜的是,不管如何出色的劇本,配上5毛特效和道具,那純純的視覺汙染。

同樣是同行襯托,《功夫熊貓》襯托的《魔比斯環》票房和口碑都慘敗,而其他國產科幻電影則襯托著《獨行月球》起飛。

7月16,《獨行月球》首日票房正式出爐,預售+單日一共取得5280萬。

僅次於董熹《葉問》的6180萬,暫居內地影史第二位。要知道這部電影的宣發,可沒有

“欠龍叔一張電影票”或

“董熹隱退”這種大噱頭,實打實的票房成績。反正這個數字一披露,華義兄弟為《墨攻》舉辦的破5000萬慶功會,立刻取消。

人家一天5000萬,你兩個周5000萬,還好意思辦慶功會?辦打臉宴,更合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