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見的手段就是,讓內地大花給港臺小生作配抬咖,打壓同期80後內地小生上位,獨霸內娛一線資源。

現在因為和港

島的ECFA協議,大批港島從業者、演員北上發展。

而灣灣方面藝人只能眼紅,據說和灣灣的ECFA協議正在談判中,屆時他們也能走這條路。

前提是,沒有熹子影視攪局……

身為內娛大老,董熹要辦的只有三件事:「公平,公平,還是公平!」

他可以接納港臺從業人員,也覺得可以給高工資,畢竟「同工同酬」在影視行業是不通用的,很多時候經驗、能力都是財富。

但不能接受戶籍所在地,就能成為飯票的行為,混日子在他這裡是行不通的。

其實這也是歷史必經之路,在2000年以前,當時內地影視如其他行業一樣,積極引進各項外資與技術,提供廉價的場地與勞動力,扮演著世界工廠的角色。

比如《霸王別姬》的拍攝,當時用的裝置就是灣灣阿榮製片廠最頂級的裝置,ArriflexBL4攝影機以及發電機、電線等。

灣灣資本除了直接投資內地影片,還透過與港島合資、委制等方式進入內地市場。

不得不承認,雖然有很多製片廠,但港臺資本對內地電影的發展,還是有積極作用的。

而2000年後,董熹開始崛起,內地資金也聞風開始參與進來,並且越來越佔據主導位置。

資本成分的組成,也間接影響到演員的選擇,以前為什麼願意用港星?

除了他們名氣大外,就是因為投資方、製片方甚至幕後都是港島人,抱團取暖。

現在,內地資本佔據上風后,也是願意捧自己人,大量80後迅速的上位,獨霸內娛一線資源。

港臺媒體哀嚎:「為什麼我們的演員青黃不接?」

廢話!

你不花錢去培養,去試錯,怎麼可能有新人冒頭?

相比於港星,灣灣明星是很慘的,因為「臺劇熱」沒能成功,只能赤手空拳的闖蕩內娛,不停的吆喝我們很便宜。

聞者流淚,見者傷心。

風水輪流轉,沉藤這種咖位都能試鏡董熹的新戲,曾幾何時,帶有「貴族氣質」、內地藝人乃至素人都在模彷的灣灣腔,越來越不受待見。

除了特定角色,港臺藝人如果有口音,則會被觀眾詬病口音出戏。

往小了看是演員的打工環境變化,往大方面想則是港臺文化的式微。

經濟和文化是掛鉤的。

或許成長中的「00後」,喜歡的明星不會再是港臺藝人,十有八九是內地的流量。

說白了,流量明星是可以量產的,全靠資本的運作和作品的加持。

看到沉藤,吳奇龍有些破防,而第三個來化妝間的演員,更是讓他繃不住了。

「小乖,你也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