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熹在上戲的一番話,很快就透過媒體和網際網路傳播開來。

對此國內也是爭論不休,有人覺得他太過於自大,也有人舉雙手支援。

但沒有誰會覺得,董熹沒有這個資格去挑戰《泰坦尼克號》的統治地位。

如果硬是要在國內導演裡找出一個人來,掀翻這艘大船的話。

董熹會是頭號選手,雖然不是唯一的選擇,但比起二號選手老謀子來講,董熹更加的年輕、更加的沒有制約,最重要的是:

他足夠的強壯!

可以扛起國產電影的大旗,也能壓制一切牛鬼蛇神。

………

“《壹十三》在魔都齊天大聖影院的一週點映結束,好評如潮………”

“為了回饋觀眾,《壹十三》的出品公司決定擴大電影放映規模,在全國範圍內開啟……”

“著名學者盛讚《壹十三》……”

在魔都的七日點映後,熹子影視並沒有著急開啟全國公映,而是選擇繼續小規模上映。

因為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這時候全國公映有一定的風險,而且要放棄京城這個大票倉。

所以經過公司的討論,決定逐步的開放市場,穩健的推進。

主要是現在已經可以預見,形勢一片大好,京城已經連續多日沒有新增的患者,國內其他地區也差不多。

就算六月份不能全面開放,七月份應該完全沒有問題。

逐步的開放市場,全國的主要城市會有一到兩間影院進行公映,這其中還有一間熹子院線旗下的電影院。

藉助疫情的影響,上半年國內大面積的影院倒閉,熹子影院則趁機招兵買馬,一舉從只有不到十家電影院的小院線,成為如今覆蓋全國範圍的大型院線。

而且全部都是多廳影院, 銀幕的數量更是超過100+, 大約佔據現階段市場比例的二十分之一,名副其實的大院線。

不聲不響之間,韓彬和孫海平聯手發射了一顆大衛星。

憑藉熹子院線的實力,電影前期小規模的公映完全可以做到。

但人最忌諱吃獨食, 在市場一片蕭條, 大家都吃不飽的情況下,吃獨食是會噎死的。

所以拉攏分化, 以《壹十三》為籌碼, 熹子院線也成功的站穩立場。

這波操作叫做:飢餓營銷。

口碑爆棚的國產大片,還只是對公眾小規模上映, 自帶流量。

6月8號, 魔都對外上映的幾家影院,全都是人頭攢動。

全國範圍內都是這種盛況,彷彿疫情已經完全消失。

雖然是小規模的公映,但相比於一周前的點映, 這次是需要觀眾買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