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董熹也是一愣,瞬間就想明白雙方的認知偏差出在哪裡。

他所說的《功夫》發行權指的是哥倫比亞手上掌握的海外尤其是北美的,而蔡依儂兩人卻以為董熹想要的是國內的發行權。

格局小了……

“《功夫》的型別很適合大規模在北美試水,就算票房成績不理想,我們還有dvd的發行渠道,虧也虧不了多少。”

“但如果北美票房可以超過《英雄》,那麼對於我們在北美的發行能力,國內的市場也會有個充分的認知。”

《英雄》在延遲上映兩年後,終於在今年夏天登陸北美院線,不但拿下了首周票房冠軍,最終取得5000多萬美元的好成績。

能排在非美國本土電影票房的歷史前五,讓張大嘴吹噓了好幾個月,雖然口碑和國內一樣兩極分化。

董熹敢賭就是得到訊息,哥倫比亞對《功夫》不是太重視,亞洲市場或許還會投入足夠的宣傳資源,但北美市場就還是老套路。

初步只是在幾十家影院上映,然後看口碑在考慮擴大範圍。

周星弛:“我的發行商實在太穩健了……”

所以董熹打算賭一賭,看看能否單車變摩托,畢竟公司適合海外大規模上映的電影,其實真的沒幾部。

《驚濤駭浪1998》在國內拿了4.5億以上的票房,但因為題材的緣故,連亞洲都衝不出去。

而董熹今年的古裝大片《神話》,除了在韓國市場表現出色外,其他市場的反應只能說還行,北美在拿了1200萬後就匆匆下畫,走dvd租賃渠道。

成功拉低了董熹海外的平均票房。

《功夫》的亞洲市場哥倫比亞除非是腦子進水,才會賣給董熹,但北美市場真的可以搏一下。

如果董熹可以拿到《功夫》的北美髮行權,他肯定會直接梭哈,請一堆明星大肆宣傳,例如熱愛功夫的昆汀老鐵,再找個合適的檔期安排1500+以上的影院。

對於董熹的想法,蔡依儂和孫海平在思考了片刻,就得出結論:可行。

“另外《瘋狂的石頭》宣傳重點上,不要單獨以我為主,要走全明星的噱頭。”

在看完《功夫》後,董熹再自信也警覺起來,相比於《石頭》的小成本喜劇,無疑《功夫》的特效大片更吸引人。

所以他發現一開始的宣傳就走錯路,既然電影裡有這麼多明星助陣,別扯什麼黑色幽默喜劇電影,就宣傳所謂的“群星賀歲”更直接。

現階段的內地普通觀眾,對於這種堆砌明星的電影,還沒有那麼大厭惡感。

反而有一種,花費相同的價格能看更多明星的想法,這是一種小市民的心理作祟。

大家還處於比較低階的欣賞水準,盲目的認為大製作,大陣容的電影,就等於好電影的階段。

等到被爛片接二連三的“欺騙”後,觀眾才會漸漸的對這種想法嗤之以鼻。

群星賀歲才是《瘋狂的石頭》最大的賣點,僅憑董熹、劉德華、王寶強、姜聞、黃博等一眾主演的,就足以將觀眾吸引進影院。

所謂的小成本喜劇,對董熹這版本的《石頭》來說,簡直就是汙衊。

觀眾眼中的大製作,不是單純的大場面、強特效,卡司強大同樣重要。

更何況,《石頭》並不是虛有其表的電影,它是真的很搞笑。

就如同董熹手裡橘子,雖然外表有些乾癟,但依舊很甜。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