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後就要捱打,所以我們要學習西方先進的東西,但也要拍出我們自己的風格!”

電影結束,大領導在勉勵了眾人幾句後,就率先離開現場,不過看起來他很滿意。

其他嘉賓也陸續的退場,最後只剩下影視這塊的負責人。

文化部、廣電、中影的負責人表面上雲淡風輕,但實際上心裡揚眉吐氣。

在體制內工作,出品一部優秀的商業片或許加分,但遠遠比不上主旋律電影的加持。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實施的“9550工程”,將原本還有些起色的國內影市,直接變的越來越蕭條。

上面想要振興產業,增加產量,但是結果卻反其道而行之,1997年被寄予厚望的《鴉片戰爭》,賠的直接讓大導演謝晉跌落神壇。

這說明,政策是不合時宜的,沒有土壤讓其生根發芽,更別提長成參天大樹。

可以說那幾年,除了主旋律電影被大力扶持,其餘型別的電影都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

命運就是如此神奇,在9550工程宣佈失敗的同時,董熹從江湖上漫步而來。

他以草莽之身,成就整個華語影壇最能打的一個,無論是票房還是拳頭,都硬的狠!

“恭喜。”

“同喜。”

都是專業人士,大家也沒有多說廢話,互相道喜後,就開始準備分工合作,對於《驚濤駭浪1998》的宣傳。

這部電影的宣傳,肯定要啟用國家機器,有官方背書就這點好處。

別的不說央視和六公主,都會有專題的節目,而許久未參加電影宣傳的董熹,也需要抽出時間來配合。

爭取最大限度的壓榨各方面的力量,宣傳引流電影。

這個時間線上,普通觀眾被“劣質”主旋律電影所荼毒,本能的排斥這種型別的影片。

更不要提花錢進影院去看,如果無法吸引普通觀眾走進影院,所謂的觀影狂潮就是個笑話。

也許能像其他主旋律電影學習,搞一些機關單位包場、強制中小學生寫觀後感的非商業行徑。

但這對於國產電影來說,無疑是倒退的行為!

別說董熹不能接受,但凡是有志之士都不會接受。

當然,並不是說就完全摒棄這些,而是不能只依靠這些。

國慶假期,讓中小學生組織看個電影,寫個觀後感也是不錯的愛國教育。

所以,《驚濤駭浪1998》在前期的宣傳上,就有意在弱化主旋律的屬性,而是打著國產災難片的噱頭。

先把觀眾“騙”進影院,等著口碑發酵起來,再另做打算。

這些事,自然會有策劃部門的人去負責,董熹只需要做個工具人就成。

不過,現在的檔期還是屬於《神話》,隨著電影的熱播,董熹也有些煩惱。

《神話》的火爆,不但成為範小胖的代表作之一,也讓她的商演走穴報價暴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