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殺死比爾》首映(第2/3頁)
章節報錯
相比起《英雄》那種硬蹭昆汀的熱度,《壹十三》顯然更有說服力。
畢竟昆汀在電影裡雖然戲份不重,但確確實實是有臺詞的角色。
當然主賣點還是董熹,就如同《英雄》的李蓮傑那般,北美海報上就只有他一人。
雖然距離上部在北美上映的電影已足有兩年時光,董熹也消失在美國觀眾的視線裡。
觀眾是健忘的,他們或許早就忘記董熹這個曾和泰森舉辦“中美拳王爭霸賽”的導演。
不過忘記不代表失憶,稍微炒作一番就能夠讓觀眾回憶起來。
比如:和泰森的二番戰。
最近泰森這個世界重量級拳王的日子可不太好過,他在8月份正式申請破產。
擺脫5500萬美元債務的同時,兜裡只剩下5583美元——他鼎盛期一秒鐘的拳賽就能賺這個數。
按理說,面對這種情況下,董熹的二番戰邀請如同救命稻草一般,但卻被泰森拒絕了。
同時他也拒絕了劉易斯的二番戰邀請,拒絕劉易斯還情有可原,畢竟做為泰森曾經的陪打,已經在去年拉過泰森一把。
和劉易斯的一番戰,讓泰森進賬3500萬美元,大大緩解了他的窘境。
不過拒絕二番戰,或許是這位曾經桀驁不馴的男人,最後的一點體面。
谷梥
至於拒絕董熹,原因暫且不明。
泰森如今這麼淒涼,已經成為全美嘲諷的物件,董熹也不想拉他出來鞭屍。
所以繫結昆汀,是宣傳《壹十三》最行之有效的措施。
前提是《殺死比爾》不會太差勁,否則剛看過一部爛片的觀眾,也不會對《壹十三》感興趣。
至於《殺死比爾》算是爛片嗎?
【特別指導】:董熹。
看著電影開場演職人員名單上,自己的名字混入其中。
董熹既感動又羞愧,畢竟他對電影的貢獻只有那麼一丟丟。
他擔當臨時導演拍攝的鏡頭,顯然並沒有全盤被昆汀接受,但也保留下一些。
電影故事本身並不複雜,複雜的是昆汀的敘事風格。
將電影cut成n個片段,沒有像流水線一樣按故事發展脈絡順序放映,而是將諸多片段打亂,進行了交叉組合。
其結果就是精彩的打鬥鏡頭提前了,沉長無聊的劇情鏡頭後置了。
強烈的昆汀風格撲面而來,做為致敬70年代風靡全球的功夫片,其中包含著大量的東方文化元素,包括人物、服裝、繪畫、音樂、功夫、劍道等等。
經過昆汀的重新調配後,令董熹感覺既熟悉又新奇,少了東方式的含蓄,卻平添了美式文化的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