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十三》開幕就是黑暗畫風的戰爭戲,真實的場景也讓觀眾如臨其境。

特別是由黃霑操刀製作的配樂,融合了多種民族樂器,顯得格外意境深遠。

配合著電影的劇情,明明是一場殺戮卻有種別樣的美感。

這部電影的調色本身就偏暗,董熹租賃的重型膠片IMAX機MSM9802,全球僅有四臺,能夠很好的捕捉畫面的噪點。

(諾蘭拍黑暗騎士使用的同款。)

可以說硬體的配比董熹已經做到最好,剩下的就是演員的演技,和劇情能否打動觀眾。

第一幕“雨夜三百騎突圍”過後,電影開始進入到比較緩和的狀態。

萬里無雲的藍天下,斥候打扮的王寶強叼著一根草稈兒,悠閒的仰躺在黃土地上,身旁還有一匹戰馬搖頭晃腦的吃著草。

突然烏雲從遠處天邊席捲過來,王寶強若有所思的站起身來,翻身上馬。

“咴兒~咴!”戰馬發出一聲嘶吼,然後載著王寶強迅速衝上一處懸崖。

王寶強勒馬觀望,眼神也隨之凝固,鏡頭也跟著拉高升空。

遠處的烏雲之下,是一隊隊的匈奴士兵漫山遍野的行軍。

腳步莊重、沉悶,猶如重槌擂鼓般的敲打著觀眾的心臟。

而字幕也緩緩的給出旁白:公元74年,北匈奴單于派兵攻打車師,殺死車師后王繼而入侵東漢疆域,戊己校尉耿恭率部退守疏勒城……

西域千里,孤城一座,殘酷的攻城戰開始了。

………

王超,是在法國的留學生,他特意從巴黎趕到戛納,就是為了第一時間看到董熹的電影。

嚴格的講,他並不是董熹的影迷,甚至有些看不上董熹的電影。

不過那都是以前的事,自從出國以後他因為胖嘟嘟的身材,經常被同學們戲稱為熊貓。

一開始他有些牴觸這個外號,覺得是所謂的刻板印象。

但後來發現,這個外號並不是貶義,而是帶著“可愛”、“東方”、“異域風情”……

正是因為這個外號,竟然讓他迅速的融入到班級裡。

而王超也恬不知恥的自詡為“小董熹”,憑藉這個來擴充套件社交圈。

他也開始試著在網上寫影評,筆名就是“巴黎小董熹”。

因為能接觸到不少國內看不到的電影,他也漸漸的積累起一些名氣。

所以自然不可能錯過《壹十三》的首映,但是來到戛納後才發現事情不是那麼容易。

做為開幕的熱門影片,《壹十三》的首映票早就被搶購一空,只能託人找黃牛高價拿票。

而且黃牛看他是亞洲面孔,還特意加價20%。

“這個該死的老黑!”王超一邊罵罵咧咧,一邊不得不自掏腰包。

誰叫他在網上已經吹過牛皮,會在第一時間將觀影的感受奉上。

好不容易擠進首映禮現場,位置在角落不說,身旁的老外狐臭味還特重。

不過這一切等到電影開始,王超就覺得物有所值,在電影院裡這種史詩大片的衝擊感,才越發的明顯。

開場五分鐘的戰爭場面,王超可以打九分,扣掉的一分則是因為畫面過於晦暗,讓他有些生理不適。

但縱橫沙場的漢軍還是讓他大呼過癮,忍不住期待接下來的劇情。

但似乎劇情的發展,與他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啊,這是怎麼回事?”

為了看這部電影,王超是提前做過功課,他明白歷史上東漢軍隊是處於不利的局面,這會是一場惡仗。

哪怕開場的酣暢淋漓,也沒能改變他的想法,他賭接下來會是沉悶的前奏,或許還會穿插著說教,只為最後的戰爭做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