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戲主要是突出公孫策的能力,讓他在與眾人對決中,將才子的人設立住。

以一敵三雖然有些老套,但是現在的觀眾就喜歡看這個,感覺就跟爽文一樣。

公孫策如此的才華橫溢,那麼包拯又該如何展現自己?

原版選擇的是一個接地氣的小故事,審問老母豬抓偷錢賊。

這個故事後來基本上用爛了,稍作改變就安在其他的歷史名人身上。

只需將老母豬換成石頭、樹………

對於案件的變動,董熹並未多加處理,原本他還在猶豫是否要拍少包。

因為在腦海影院的彈幕中,不乏充斥著抄襲的字眼。

這讓董熹心生疑惑,但是他按照彈幕內容進行查詢資料後,卻發現所謂抄襲的作品並未出現。

這也讓董熹明白,腦海中電影院似乎有種橡皮擦的功能,可以將某些影響拍攝的東西擦的乾乾淨淨,彷彿從未出現!

當沒了後顧之憂,那麼少包的所有案件都算是董熹的“原創”。

在演員的眼中,劇本中這些串聯起來的劇情,都算是董熹才華的展現!

少包由7個單元組成,慢慢將瀘州才子包拯的成長慢慢的展現出來。

而這7個單元中,案件與人物之間的聯絡,也將北宋年間著名的宮廷傳說“狸貓換太子”給勾勒出來。

可以說是一環套一環,讓觀眾目不暇接!

而董熹對於劇情的最大改變,其實還是在於包拯本身。

原版裡,包拯是腦力擔當,他不需要也不會是武林高手。

身邊有著凌楚楚這種武功高強的紅顏知己,還有跟屁蟲般的小展昭。

但是董熹卻將包拯改成了武功蓋世的高手,只不過平常更喜歡以理服人,講究證據。

往往還未施展武藝,就能夠化險為夷!

至少前6個單元裡,包拯是一直隱藏著自己會武功的事實。

直到最後的大高潮翻龍劫裡,面對著眾多追殺的刺客,才展露出自己近乎無敵的武藝!

衝破層層阻礙,隻身上殿質問滿朝文武以及當今皇上。

將包拯那股正義與熱血展現的淋漓盡致。

有些扮豬吃虎的感覺。

既然是戲說歷史,那麼就將改編貫徹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