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哈莉小嘴微張,俏臉上寫滿茫然,“這與曼哈頓博士有什麼關係?”

“世界人民都知道,曼哈頓博士就在火星上。如果火星科考隊員失事,最先想到的求救物件肯定是曼哈頓博士。

而且曼哈頓博士在火星上建造有水晶宮殿,哪裡需要種土豆,直接去那蹭飯,它不香嗎?”

哈莉小嘴張大,滿臉呆滯。

她很想大聲駁斥這荒謬言論,可嘴巴開闔幾次,卻不知該說什麼。

是呀,都2005年了,米國政府還在扯虎皮作大旗,隔三差五就曬幾張“曼哈頓火星生活照”,做出“人間上帝”與五角大樓關係持續穩定的樣子。

一位名叫“趙鈺”的美越混血女企業家,甚至弄出個“火星電話亭”,分佈米國各大城市,普通人也可以透過電話亭給曼哈頓博士留言。

所以,在火星遇難,首先想到曼哈頓博士才附和邏輯,她的《種土豆》似乎真不科學......

哈莉長舒一口氣,開啟書包,拿出個拇指肚大的優盤放在桌上,“幸好我最近又弄出個D計劃。”

“什麼東西?”傑西卡好奇道。

“《某科學的紅色曼哈頓》,講述一名蘇聯科學家在研究球形閃電時,意外製造了量子幽靈,也即是山寨曼哈頓博士。

裡面有我個人對曼哈頓博士存在狀態的理解,很有腦洞的一部小說。”哈莉解釋道。

呃,這次她對同胞下手了,魔改了大劉的《球形閃電》。

因為查詢得知,這個世界沒大劉。

《球形閃電》中的量子幽靈,幾乎就是科學版的曼哈頓博士:被量子武器攻擊的人會進入量子態,也即是一團機率雲。

理論上,機率雲分佈在宇宙各處,在某一範圍、某一時間段,見到他的機率是相同的。

舉個例子,你可能在95年4月3日,在紐約見到曼哈頓博士。

也有可能在2015年4月3日,在太陽系一萬光年之外的恆星上見到他。

在時間與空間上,曼哈頓博士按照量子態機率性分佈,但他無法穩定在一個時間點、一個空間點。

就像搖骰子不可能永遠三個六。

說白了,現在的曼哈頓博士是不科學的,他不該像人類那樣穩定存在——一直是三個六。

可他存在了。

當現實與理論有衝突,錯的一定是理論。

所以,在機率雲之外,量子幽靈還有一種存在狀態:被觀察後的坍縮態。

用薛定諤的貓舉例:一隻貓與一個“單雙炸彈”放在銀行金庫裡,所謂單雙炸彈,就是一個骰子轉動,如果是單,炸彈就爆炸,貓被炸死;如果是雙,炸彈就熄火,貓存活。

所以,如果不開啟金庫大門,貓的狀態有兩種可能:50%死,50%活。

貓的存在便是“量子態”。

開啟金庫大門,貓的狀態被觀察,量子態被打破,坍縮為恆定的唯一態。

曼哈頓博士不僅坍縮了,還永遠坍縮為一個值,這很不科學。

......

哈莉把自己的理論大概解釋一遍,最後道:“現實是,曼哈頓博士沒有四分五裂、均勻分散在時間與空間中,說明他被觀察了,是坍縮態,還坍縮為一個恆定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