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八章 哪裡來的自信(第2/2頁)
章節報錯
範師通跟著慶王一起逃離出大梁的時候,隨行的除了一些官員之外,還帶走了京師中范家的所有財富,連其弟範師西也一併跟了過來。這便是慶王翻身的本錢。
正是有了足夠的糧餉,這一次慶王才能夠號召到三州之兵為其所用。
這三州分別是新州,總兵費青松所部;肅州,總兵泰雷所部以及蠻人大王子俄必克所部。
為了這一次的討伐之舉,新州出兵五萬(步)、肅州出兵五萬(步)、蠻人出兵三萬(騎)、外加范家用銀子招募而來的兩萬新兵,共計十五萬人,對外號稱二十萬之眾。
亂世之中,手中有了軍隊便等於有了一切的可能,慶王就等於有了爭奪天下的資本。
如果說之前面對著唐青川的時候,他多少還有一些的心虛,畢竟所謂的三州人馬並不齊心,也不能完全的為他所用。一旦若是戰爭進行的不順利,那是什麼情況都有可能會出現的。但是隨著前方傳來了吉州軍大敗遼州軍的訊息之後,有如一劑強心針般,加強了慶王奪取勝利的信心和決心。
吉州軍人數不多,且一直以來偏居一隅,竟然都能夠勝的了遼州軍,這般說來,唐青川也沒有什麼可怕的不是嗎?
以此為由,由慶王口中說出,堅定了三州之將的信心。更重要的是,慶王做了種種的許諾,像是一旦他打敗了唐青川,能夠入主大梁城的話,他將會與這三州兵馬平分天下,讓他們成為現在晉王、齊王、南吳王、西蜀王一般的身份地位。
這可算是一種重諾了。蠻人最先心動,久居西地的他們缺少的就是發展的空間和足夠的人口。但是現在,希望就在眼前,蠻王便將大王子都派了過來,以表示他的支援之意。
費青松與泰雷同樣也是有野心之人(話說在大乾這般對藩王優厚的待遇之下,任誰成為了可以自治的一州總兵怕是一樣會野心膨脹吧),現在機會就擺在面前,豈有不爭取的道理,加之慶王又是先帝的皇長子,支援他也在情理之中。當下眾人是一拍即合,這一次聚到一起,就是商量起兵伐遼州軍之事。
這一次的會議一開就是兩天的時間,期間眾人明確了各自的責任,以及戰爭勝利之後會得到的種種利益。在慶王有意的讓出了一些好處之後,最終眾將皆是一幅非常滿意的模樣,共同商定,三天之後出兵,他們將以慶王為首,奔大梁城而去。
會議結束的那一天,遼州軍的情報人員便打探到了這個訊息,當下便把訊息送了出去。五天之後,訊息傳到了大梁城皇宮唐青川的耳中時,他是怒不可竭。
身為堂堂的忠王,現在的乾英帝,普天之下,沒有誰可以放在唐青川的眼中。即是慶王想要與自己為敵,那便一戰就是。也正好藉著這一戰之機,他要讓全天下的人都知曉,他乾英帝的強大。
唐青川決定御駕親征,共計帶兵二十五萬,對外號稱三十萬人馬西出成德,他要在這裡與前來的慶王大軍展開決戰。當下,所有藩王及各勢力的目光不由自主的落到了成德府這座冀州的西門戶的身上,所有人都在心中暗暗猜測著這一戰可能會出現的結果。
相比於其它人的疑惑,或是猜測,身在古州的唐傲卻是信心十足的對著剛由吉州趕來的韓策說道:“勝者必會是唐青川。”
“哦,為何?”原本只是帶著好奇之心一問罷了,沒有想到唐傲竟然會如此的回答,韓策便極於想要知道原因。
“具體原因本王也不知曉,但忠王謀劃了這麼多年,豈會被別人隨意出兵而滅之?相比之下,只是烏合之眾的慶王軍準備時間過短,毫無底蘊而言,難有一勝之機呀。”
“殿下的意思是慶王大軍會因為心不齊而敗?”聽出了這話中的關鍵,韓策心驚般說著。
“這只是其中一種吧。其它還有很多,比如說天氣原因,比如說糧草的供應等等,總之打仗不是誰人多就一定會勝的,天時、地利、人合都需要考慮到。如果這些都不佔優的話,那就要考慮出奇兵了。可看現在慶王擺出來的陣勢,分明就是要正面決戰,實在不知道他的優勢和自信在哪裡。”一邊說著唐傲一邊搖了搖頭。
雖然不看好慶王,但對於慶王去挑釁唐青川,他還是樂於看到的。一來將遼州軍的目標從自已的身上轉移開去,二來,不管是最終誰勝了,他都可能會成為那個漁翁不是嗎?
“好了,不說這些了。想必誰勝最終也不會饒過我們,還是會把我們視為對手的。那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抓緊這段時間發展強大自身。韓先生,現在我們已經有了兩州之地,可以考慮科舉制的問題了,挑選出大量可用的人才,如何在短時間內加強我們的底蘊,如此一大步邁出去的時候才不會扯到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