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見袁紹來了,直接就撤了!

而袁紹呢,在公孫瓚撤兵之後,也沒有了要離開冀州的想法!

於是,冀州就這麼的,很詭異的易主了!

冀州易主,也就意味著,關東諸侯徹底進入了背盟時代。

孫堅被殺是導火索,而冀州易主,標誌著韓馥勢力不復存在,也就意味著,諸侯聯盟正式破裂!

這天下即將進入混亂時代!

首先是公孫瓚,他在冀州討不到便宜之後,一怒之下,直接找了自己的老同事的麻煩。

薊城劉虞,這是一個老好人,他是漢帝的親戚,說是皇親國戚都不為過,不過,他卻沒有皇室該有的霸氣和傲氣。

這個人和公孫瓚一直不對路,從對外族的態度就看得出來。

公孫瓚主張殺,誰敢侵略漢朝的領土,就要殺,殺得人們聞風喪膽,所以,公孫瓚在北地的時候,一直保持著對外族認識到威懾力,可以說,他是大漢朝遼東那塊安定的最大的底牌!

可是,劉虞不一樣,他主張和平,天下一家親,不管是異族人,還是漢族人,都可以一起生活,結婚啊,生子啊,通商啊,等等,都可以。

其實在我看來,這種思想,放在後現代是沒錯的,但是,要是放在這個時代,至少,你想做到什麼和平相處,那根本不可能!

為什麼?因為北地貧瘠,那些異族人,比如突厥啊,烏丸啊,等等,他們到了冬季不出來搶東西,他們根本就活不下去!

所以說,劉虞的想法根本行不通!

也正是因為這樣,劉虞和公孫瓚在政治理念上就不對路!

公孫瓚在冀州吃了癟,本來心情就不好,結果劉虞又跟他說和平共處做一家的問題,你說公孫瓚能高興嗎?

於是,這位威震遼東的白馬將軍直接就把矛頭指向了薊城,他作戰勇猛,兵法神速,這劉虞又不是個打仗的料,於是,一個三下五除二,公孫瓚就奪下了薊城。

畢竟劉虞之前還是自己的頂頭上司,公孫瓚沒有殺了他,而是讓他離開了。

劉虞這個老好人覺得,本來自己就不適合在北地,早點走也好,所以,他也沒有懷恨在心,直接就離開了!

於是,公孫瓚就坐擁了北平和薊城兩個地方。

你說公孫瓚都有了兩個地盤了,其他人會怎麼想?

袁紹就不太樂意!

權衡利弊之後,袁紹打起了青州的主意。

青州這個地方是個好地方,嗯,沒有人管理!

因為,這裡有大批的黃巾軍餘黨!

黃巾軍最強的時候,可是發起國全國戰爭的,即便他們現在只有青州一塊地方,也不是一般人能惹得起的。

袁紹就不怕,他現在有了冀州的兵力和財力,麾下的良謀猛將也是不少,要拿下一個被一群土匪佔領的州郡,豈不是手到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