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時,班裡炸開了鍋。

而在此刻,在院長辦公室裡,陳艾已經湊出了第一篇文獻,說是文獻,其實就是一張來自西漢初年的借據,借據的內容也很簡單,一個叫巽的人借了兩件衣服。在這個時期,紙張雖然已經出現,不過並不普及。

同時,在這個時期,衣服是很貴重的財富,甚至有人會將自己心愛的衣服作為自己的陪葬品,秦漢墓裡常常能看到各種作為陪葬的服飾。

主要還是以竹簡為主,這些被當時的人弄走了水分的竹簡,並不能儲存太久,必須要有專業人員透過特殊的辦法來儲存,或者復原。氧化反應下,像衣服,紙張這類的會直接揮發,而竹簡這樣的,卻容易迅速變黑。

猶如黑炭那樣,這個時候,就需要透過化學領域來進行復原了。

故而,文物保護學,就是要學習各種化學知識的。

陳艾在拼湊出了第一篇“文獻”後,又迅速拼湊出了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第五篇,第六篇,用的時間越來越短,雙手飛速的拼著圖片,每一次拼湊,陳艾腦海裡都是經歷了數百次的計算的,在他的眼裡,看待這些東西,大概與別人來看待是不太一樣的。

王院長早已目瞪口呆,從業這麼多年,他第一次看到拼湊如此迅速的,學者症侯群,除卻對數字敏感,另外一個典型特徵就是對圖形或者形狀非常的敏感,比如美劇越獄裡的男主在背後刻畫的紋身,一般人根本看不出那是什麼,唯獨他的一位特殊獄友例外。

當陳艾拼湊出第六篇文獻的時候,王院長已經明白了陳艾在這方面的巨大天賦,他彷彿就是為了考古學而生的,這樣的人,在搶救和整理文獻時,能發揮出多大的作用啊,文獻搶救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儲存,無法直接拍照。

可是,若是身邊有個人肉照相機,那就不一樣了呀。

王院正要開口,卻忽然發現陳艾面前還有幾張圖片,陳艾將接下來的圖片擺放在一起,湊出了第七篇文獻。

王院雙手都顫抖了起來,他緩緩拿出了手機,打通了一個電話。

“喂?老張?”

“不是..我想問一下...你們到底湊出多少篇文獻來著?”

“六篇?你想好,六篇還是七篇?”

“哦?上下篇?原來是這樣...”

“啊,不是我看出來的,是我一個學生...不是研究生...是一個本科生...不是大四...大一...”

“喂?喂?喂?”

王院激動的放下了手機,眼神火熱的看著一旁的陳艾,他正要開口,就有幾個人急匆匆的衝進了辦公室裡,“王院!!陳艾失蹤了!!”

衝進來的正是陳教授。

隨即,陳教授看到了一臉茫然的王院,以及站在他身邊的陳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