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後。

諸葛亮從太歲城的那些難民之中找到了一個年逾花甲的教書先生,還有一些有些知識的讀書人,專門負責給幼兒啟蒙。

同時徐帆也在中城創辦一所書院,起名青山。

黎明城中所有幼兒皆可入學。

青山書院有四種班級,分別為甲班,乙班,丙班,丁班。

之前上過學堂的,分在丙班,成績優異者,分在乙班,像那些沒有上過學堂的,大字不識一個的,放在丁班。

至於甲班,目前只有三人。

一個是趙虎,一個是陶春,還有一個是陶春的哥哥陶冬。

趙虎就是虎兒,至於為什麼姓趙,倒也不是因為其父親姓趙,而是因為這個姓乃是徐帆賞賜給他的。

在得知徐帆給自己家的兒子賜了姓氏,並且還將自己的兒子安排進青山書院的甲班,虎兒的母親當天晚上就讓趙虎跪在祖宗的令牌前,一邊哭著一邊嘴裡唸叨著說是祖墳上冒了青煙。

隨著書院的成立,那些原本在城中無所事事的幼兒,也有了自己的事情兒。

青山書院。

山水地形,花草樹木,庭院,廊橋,以及楹聯匾額等等都是徐帆費勁心思打造的。

這一天是青山書院開學的第一天。

年逾花甲的教書先生名叫齊靜,是位古板的老先生。

他走到乙班門口的時候,看到了徐帆,一板一眼的對著徐帆行了個君子禮儀,“草民齊靜,拜見大人!”

“先生不必多禮。”徐帆笑著抬抬手:“先生先請。”

齊靜話也不多,對著徐帆作揖,起身拿著戒尺便走進了乙班。

緊接著,便聽見班級裡傳來齊靜老先生那溫和肅穆的聲音:“肅靜!”

有些孩童似乎被眼前的老先生教過,尤其是在看到老先生手中拿老舊的戒尺,不由得縮了縮腦袋,老老實實的坐在座位上,一句話也不敢說。

“先生,您還記得我嗎?”

這時,一個看起來眼睛大大的少年,扎著一條小辮子對著先生笑嘻嘻的問道。

“記得。”齊先生抬了抬眼皮掃了一眼下面的人,發現大都是些熟悉的面孔,嘴角勾起一抹笑意,不過隱藏的很好,很快便重新恢復那副刻板的模樣。

“今日無書,那我們便不學課本上的知識。”

“先生,那我們學什麼?”

齊先生緩緩說道:“論君與民。”

“君與民?”孩童們似乎還聽不懂這個話題,也不知道先生今日想要說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