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在哪都能被優待,才華橫溢者尤為甚之。

羅貫中此人便以一傳十、十傳百之勢,由南潼府向周圍擴散。

南潼府城內某書院。

幾個青年圍坐在一團,桌上擺著一壺茶,兩碟點心,還擱著不少的紙筆

“羅威,這羅貫中可是你家中的哪位族叔?”其中一位青年問道

被喚作羅威的青年搖搖頭,“要是我族中有這麼一位人物,我還有心思跟你們坐在這裡閒聊?早就求見我這位叔叔去了!”

眾人家境算不上富裕。

但有餘錢供子女讀書的家庭,起碼溫飽不是問題。

幾人花錢一起買了本三國演義,但書只有一本,人人都想看。

便圍坐一團,抄了起來。

筆墨雖貴上一些,更貴的紙有草紙來代替,抄上一本買上一刀紙搓搓有餘,還能給周圍的人勻一勻。

如此,南潼府的大街小巷內,不少讀書人圍坐在一起共賞此書。

便是茶館裡的說書人,也紛紛換上了《三國演義》。

“上一回咱們說到了張飛拍馬趕到關下,關上矢石如雨,不得進而回。八路諸侯,同請玄德、關、張賀功……”

抑揚頓挫的聲音在茶館裡響起。

下面坐了一群讀書人,還有那閒來吃茶的目不識丁者,皆是屏聲凝氣看著臺上,聽得津津有味。

要說這本書是個閒書,可其中的經韜緯略、陰謀陽謀讀來分為精彩,比史書上的寥寥幾筆更加生動。

越品越覺酣暢淋漓,仿若三國的雲雨近在眼前。

若是雲桃知道,定然是要在心底吐槽一番。

後世的爽文可太多了,各種小說幾千萬本,估計一輩子都看不完。

《三國演義》的銷路上去了,連帶青雲書鋪的草紙銷路也上去了。

那些大富大貴的人家,本是不屑用這草紙的。

後聽聞寫這《三國演義》的羅先生是在翻閱史書的過程中,無意找到了這方子,說是三國時期流傳下來的,便同此書一起售賣。

還有一個說法是,羅先生是個落魄的老頭子,他寫書時,此書的手稿便是用草紙寫的,便在一旁賣起了草紙。

不管這說法可不可信。

但對於南潼府的廣大學子來說,有了草紙,能讓他們省下不少的錢財。

那些不愁用紙的大世家畢竟佔少數,哪怕是官宦人家也有嫡子和庶子的分別。

嫡子不用發愁錢財,然庶子想要念書識字,和同窗交際往來,難免有捉襟見肘的時候。

這其中不乏些小官小吏,在百姓面前雖是光鮮靚麗,可私下每月掙的錢勉強夠養家餬口。

若是不送自家的孩子去唸書,很難把家族的榮耀延續下去。

為此每月都過的摳摳搜搜,就盼著孩子有個美好的未來。

如此,去青雲書鋪買紙的人多了不少。

陳桂作為知府,自然能知道一些下頭不清楚的訊息。

南潼府裡熱賣的《三國演義》他知道是哪家出的。

荔安縣的動靜,他也知道。

陳桂細細摩挲著手中的草紙,對著燭光提筆揮毫一番,紙質還不錯。

這紙 能用在衙門裡。

荔安草紙的銷路忽然就開啟了,紙坊裡整日忙個不停。

缺了乾草和樹枝,紙坊便向周圍的民眾去採購。

為此,不少貧苦的百姓靠著砍柴也能換上幾文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