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桃這些日子除了要關注紙坊的進展外,還要時不時處理荔安的事物,書院裡的課更是不能落下。

從早忙到晚,很少歇息。

難得閒下下來了,吃過飯就開始犯困。

“爹知道,這紙是靠著你做出來的,日後家裡的紙坊賺了的零錢爹都算你的。”雲華春說道,算是給閨女攢家底了。

“爹,我不要這錢,錢收起來也麻煩,要錢的話,我跟會跟你和娘說,提這些就見外了。”雲桃說著又打了一個哈欠。

“你快去歇著吧,外頭風大,別在石桌上睡著了。”雲華春督促道。

造紙的技術說來也簡單,就是把書剝去外面的樹皮後,丟水裡泡上數日,待起全部泡軟後丟鍋裡大火蒸煮一日,去除雜質。

再加石灰煮,煮軟剪碎搗碎,反反覆覆,待其成為一團白色的泥漿,再拿極其細的網框盛起漿水。

主要分為浸泡、蒸煮、洗滌、漂白、抄紙、壓榨、烘紙等步驟。

造紙的原材料好取,樹皮、稻稈、竹子等纖維都能造紙。

雲桃造出的草紙用的就是稻杆,南潼水稻種的多。

每一季收了稻子後,剩下的稻稈就會被農人曬乾收好,當做喂家中牲畜的飼料,亦或是放在柴房,當做柴火燒。

要製出那種上好的白紙,材料自然貴得多,耗費的時間和精力也就更多。

雲華春想,“日後書院裡印書,用好些草紙吧,也能給前院的孩子多印幾本。”

雲桃聽了點點頭。

雲家便忙起了開設紙坊的事情,雲華春打算在朝陽書院旁開一個小的,大一些的自然是開在荔安縣裡。

便宜誰都不如便宜了雲桃封地裡的百姓,如此雲桃還得派人回荔安佈置一番,得派幾個手藝嫻熟的匠人過去。

荔安還在選造紙坊地址時,朝陽書院這邊紙坊悄悄開張了。

雲華春改了學院裡的規矩,除開原先發出去的一本薄薄的書冊外,雲華春還印了本厚厚的工具書,上面寫了八千個常用字。

由雲華春和書院裡的先生一起整理的,取名為《朝陽字典》。

模板是雲華春參照著現代字典的模樣編寫的,在的尾頁還致謝了一干編寫人員,書院的先生們,幾位幫過忙的白龍使。

再寫了幾句勉勵學生好好學習的話,大晉的第一本字典就此誕生。

此外,為了節約成本,雲華春也改變了書院裡的發書方針。

連同後院裡的孩子,不再給他們一人發一本書,隨意看。

反而是在書院的藏書樓裡擴大藏書的分量,提供免費的紙墨,若是有上課需要的書,讓他們自己去抄書。

抄一本記一本,更有利於學習。

這項改動不光是針對後院的孩子,也是針對前院的孩子。

他們也能用免費的筆墨去抄自己想要的書。

這訊息一宣佈出來,前院的孩子開心極了。

先生不僅給他們發了字帖字典,還讓他們去藏書樓裡隨意看。

雖然以前也能去,但是為了保護書籍,藏書樓裡的書是不能帶走的,他們也不敢提這個要求。

生怕帶回家自己的弟弟妹妹貪玩,壞了書冊,不好跟先生交代。

現在不一樣了,藏書樓裡有免費的筆墨,喜歡什麼書,自己抄上一遍,就能帶回家日日翻看,而且那本書還是屬於他們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