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從外縣買要多花多少?”雲華春問道,紙張價格加上運輸費他並不清楚。

每年的價格都有變動,時時刻刻在變。

“一車子許是要貴上十來兩銀子……”周相宜說道。

紙張本就不便宜,書院裡用的還是上好的白紙,一本書貴的都要幾兩銀子。

加上從外縣運過來,運輸費各種,若是遠一些的,許是要更多。

“十兩?”

“十兩還是少的。”

“那可太貴了!”雲華春擰著眉頭道。

書院便是花紙的地方,十車紙都不夠一個書院用的。

“一年確實能貴不少……”周相宜說著打量雲華春的神色。

讀書本就花錢,何況朝陽書院能自己印書,那一庫房的書能在外面賣上天價。

只是,書院裡的書實在是有些多。

前院的學生都能每人分一本免費的,光是識字用的,後院的學生就更不用說了。

要是換在別的書院,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光是發書都能把書院發窮。

那五十兩銀子的學費在周相宜看來,每年花這些錢去買書都不一定能買一套。

他念書的時家中條件不好,辛苦攢了些紙錢,去書店抄書幹活,再給自己抄一本。

院長開這個書院著實是為了周圍的百姓著想,砸了不少錢進去。

“那些發出去的舊書可以讓他們唸完後收回一些,這樣能省不少錢了……”周相宜提議道。

“收回去,他們還有書看嗎?”雲華春擔憂道。

“可以讓學生們去藏書樓借書,那裡有很多書。”

“周掌櫃,你說的很有道理,這事我再想想。”雲華春說道。

雲桃自開啟始上學唸書,雲華春就經常接送閨女。

每年開學,學校會發一堆新書,能裝滿滿一書包。

這還不包括各種練習冊作業本,課外書就更不用說了,每年都要買不少。

雲華春想著自家閨女從小到大至少有兩百本課本,給書院裡的孩子門發一本不算過分吧。

發書那日他去瞧了。

前院的孩子領到書以後高興得很,聽鄉親們說,有些孩子回家都多吃了一碗飯。

這書發給他們又收回去,他們定然會傷心。

“爹,要不咱們自己開個紙坊算了,紙廠去了這麼多次,造紙的技術我都能倒背了。”雲桃說道。

他們原家先生活的城市便是個知名紙張的原產地,還留著幾個有好幾百年曆史的造紙坊。

打幼兒園起,但凡雲桃學校組織活動,沒少帶著他們參觀本市的著名歷史景點。

遠方來了親戚或是朋友,周圍沒什麼特別著名的景點,就去那歷史悠久的造紙坊走上一遭。

所以一家人整整齊齊至少去了七八次了。

“行,不過你不是在研究橡膠嗎?你忙得過來嗎?”雲華春關切道。

自家閨女可是把自己關在屋內許久。

雲桃乾笑了幾聲,“橡膠鞋是沒了,我沒琢磨出來,做個橡皮筋倒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