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趁熱打鐵,趁著紅薯豐收的時節將紅薯粉做出來,嚴柳買回下人的第二天,就找到村長,讓人幫忙在頭花作坊的隔壁,又蓋了一個新作坊。

做粉條的作坊因為要晾曬,所以有很大一塊地,根本就不用蓋瓦。

室內操作的地方和庫房加起來也不過兩畝地,因為不講究美觀,只講究實用性,這作坊蓋起來也快。

短短一個月時間,便是搶工完成。

而在紅薯收穫的時候,她就對村子裡喊話要收紅薯。

市面上是一文錢三斤,她給一文錢兩斤。

村長是第一個站出來的,因為全村人,就他家的地算是比較多的了,所以這紅薯的產量比誰家的都多。

他毫不猶豫,就將自己家中收穫的兩千斤紅薯全部賣給了嚴柳。

方家家族不少人聽到這個價格,也賣了不少。

其實紅薯在這個時代,也算是主食中的一種,能填飽肚子的。

所以還是有不少人,想要將紅薯在存上一段時間,等著嚴柳漲價的時再候賣。

畢竟這些人家地,也沒村長家的寬,也就兩三百斤的收成,若是不賣,還能在冬天的時候留著果腹。

畢竟今年邊關的戰爭一直持續,各種苛捐雜稅又漲了不少,這日子越發的比往年難過。

村裡人繼續猶豫,繼續觀望!

嚴柳也感覺到了想象比現實殘酷了許多。

在這個時代,各種雜糧為鄉下人家主食的時代,她想要大批次的收紅薯,還真是有點困難。

半個月過去了,她在村子裡收到的紅薯,總共加起來,才三千斤多一點。

但作坊都修建好了,這生意自然是要做的。

如今方石頭和方滿每日都要上課,嚴柳便是讓兩個小廝,還有程桑出去收。

反正家中馬車多,一人一輛,每個村子每個村挨家挨戶的問。

半個月下來,幾人將溪水鎮周圍都跑遍了,也才收了一萬多斤。

可一萬多斤,還遠遠不夠,嚴柳便是讓他們走出溪水鎮,一直收,有多少,收多少。

總有些存糧夠的人家,還是會賣一些,更何況一文錢兩斤,比市面上還貴一些,所以三人還是有不少收穫的。

做粉絲雖然也是需要技術的,但在個時代,技術就是賺錢的本錢。

所以技術自然是不能外洩的。

但是洗紅薯,磨紅薯這樣的事兒,只要是有一把力氣,就能做的。

紅薯收了兩萬斤左右後,嚴柳便是開始讓作坊慢慢運轉起來了。

自然,作坊一開工,少不了就是請人。

而村長和族裡不少人,對嚴柳的這一次的創業都給了不少的幫助,嚴柳自然也不會忘記他們的好。

當即便是每月一兩銀子的工錢,聘請了村長的媳婦蔣氏,來幫忙管理粉條作坊外院負責清洗和磨粉曬粉的活兒。

蔣氏一下子管理好幾十個人,頓時虛榮心得到了大大的滿足!

每日神采奕奕的,做起活兒來,那也是半點都不馬虎,兢兢業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