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徒弟,武威人,姓張名繡。

第二個徒弟,蜀郡人,姓張名任。

第三個徒弟,常山人,也就是趙雲。

童淵將平生所學槍法,盡數教給趙雲,之後在趙雲家中溘然長逝。

童淵在常山郡居住的那段時間,時常資助當地的窮苦百姓。

甚至,經常帶著當地青壯年,抵抗山賊。

一度,常山百姓安居樂業。

也因為如此,童淵逝世之後,常山百姓將對童淵的敬重,悉數轉移在趙雲身上。

袁紹強迫冀州牧韓馥交出冀州之後,冀州各個州郡爭相歸順。

只有趙雲以為,袁紹雖然四世三公,但是,野心昭然若揭。

昔日大將軍何進被殺,若非他引董卓進京勤王,天下根本不會就此大亂。

為此,趙雲在常山郡招募鄉勇,離開了袁紹,投靠幽州公孫瓚。

公孫瓚彼時在大漢宗親劉虞賬下,又是抗擊胡人的英雄。

趙雲本以為遇到明主。

誰知道公孫瓚很快就剛愎自用,而且殺了劉虞。

恰逢兄長病逝,趙雲便找了個藉口,獨自回到常山郡。

之後的幾年,他雖然在家閉門不出,但是一直在觀測天下局勢,尋找明主。

經過袁紹和公孫瓚,趙雲想清楚了自己想要的明主是如何的——

那就是,仁義的,樂於聽取他人意見的。

建安元年,曹操勤王成功,將天子挾持到許昌。

趙雲和總角之交的夏侯蘭,也就是房間裡的壯漢商議,最終雙方都以為再次出山的時機已到。

不過,兩人對明主的選擇出現了分歧。

趙雲的目標暫時鎖定在據說已經成為徐州牧的劉備。

他和劉備都曾經在公孫瓚賬下待過,感情不錯。

劉備禮賢下士,而且有俠義心腸。

如今聽說他也成為了一方州牧,擁有稱霸的根本,趙雲就想投奔於他。

而夏侯蘭的目標鎖定在曹操身上。

夏侯蘭以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目光長遠,又屢屢擊敗袁術,甚至擊退匈奴,現在雖然還弱小,他日必成大器。

最終,兩人商議決定,夏侯蘭先陪趙雲去徐州,然後他再投奔許都。

讓兩人都沒有想到,當他們安頓好家人,趕往徐州,竟然發現徐州已屬呂布!

而劉備,被呂布趕到了小沛!

趙雲和夏侯蘭又趕往小沛。

路上遇見呂布和袁術交戰,不得不在徐州下邳停留了一段時間。

等呂布終於擊敗了袁術,趙雲和夏侯蘭要前往小沛之時,卻發現,呂布又攻打小沛。

趙雲還想著能夠支援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