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後,內閣召集六部,對整頓吏治的細則,展開商討。

六部九卿,上百官員參加,踴躍發言者有之,沉默寡言者亦有之。

接連討論了半個多月,整頓吏治的細則,終於敲定。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整頓吏治由此就可以施行了,許多旁枝末節還需要完善。

又過了兩個月,在內閣緊鑼密鼓地籌備下,整頓吏治,才終於得以施行。

嶽光邈坐鎮吏評司,以內閣下發的評測細則為準,對大齊百官,進行風評、品行、政績、能力、盡職五項綜合評考,同時敞開大門,接受朝野舉發不稱職的官員,一經查實,絕不姑息!

一時間無數吏評司的人奔赴全國各地,進行實地詳查,大齊官場,人人自危,那些自忖為官不正的,更是寢食難安,惶恐度日。

嶽光邈的行事作風也是雷厲風行,查一個官員,便辦一個官員,發現有優秀的官員,便立時根據章程給予擢升,絕不拖泥帶水。

為免與人口實,對於官員的任免,判罰,完全是公開公正,沒有尾巴可找。

短短不到一個月,單單是京都被撤免、查辦的官員,便接近上百之多!

在這上百人中,兩河集團,便接近半數!

在大齊官場,兩河集團,人多勢眾,而兩河出身的官員,也素來懂得報團取暖的道理,共同進退,同仇敵愾,無異於結黨,只是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罷了。

如今整頓吏治,兩河集團,遭受衝擊最大,單單是在京的官員,便已被貶職、罷撤數十人,兩河官員,豈能坐以待斃?

一日,兩河官員,全都如商量好似的,聚眾大鬧吏評司。

“你吏評司對於官員的評測,有何依據?憑什麼隨意將人免職!”

“整頓吏治,我等並不反對,可你吏評司趁機黨同伐異,我等卻是不能坐視不管!”

“若你吏評司再這般胡作非為下去,我們便聯名到首輔大人那裡去參你們!”

“倘若首輔大人也和你們一個鼻孔出氣,任由你們繼續胡鬧下去,隨意罷免良臣,將大齊官場攪和的烏煙瘴氣,我等便全都解職,以示抗議,讓朝廷另擇賢能吧!”

兩河官員們氣勢洶洶,其中便包括從外地緊急返京的封疆大吏,而在京的京官兒,官職最高者,更是達一品!

不多時,王翥從裡面緩緩走了出來。

“這是怎麼了,如此吵鬧,你們都很閒麼。”

王翥瞥了一眾吏評司的官員一眼,然後便看向那些兩河官員,忽然流露訝色道:“呦!楊大學士,你老怎的來了。”

那楊大學士身著一品官袍,面色冷峻,哼道:“你吏評司都快要將大齊官場攪翻天了,老夫豈能不來。”

王翥詫異道:“這是怎麼說的。”